三年光阴,白驹过隙。壮年西行,收获满满。回首往事,感慨万千。临别感言,致敬人生中的所有过往。
青春寻梦
说起新疆,心久向往之,却苦无良机。高中时,语文课本中有一篇碧野先生的文章,叫做《天山景物记》,文中雪峰溪流森林、迷人的夏季牧场、好客的哈萨克族牧民,无不令人神往,真是“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湖泊,不论森林、溪流,处处都有丰饶的物品,处处都有奇丽的美景。”后来,张贤亮先生的《肖尔布拉克》告诉我:“你不到新疆,就不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大。”愈加坚定我一定要到新疆走走看看的决心。
大学毕业时,睡在上铺的兄弟应聘到塔城教书,由于忍受不了风霜雪剑、漫天黄沙,特别是孤独寂寞苦,不到一年就辞职了。我又庆幸当初没被他“忽悠”,强烈的对比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到新疆一探究竟成了我的夙愿。
“机遇留给有准备的人”,2019年,当组织号召参加援疆时,我顿时觉得机遇来了,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愿意”,虽深知,还在湖南老家教书的妻子十年来独自照顾3位老人和女儿,今后,她肩上的担子会更重,但对口援疆是“国之大者”,男人应该有点家国情怀。通情达理的妻子虽心有顾虑,但最终还是同意并坚定支持我的选择,就这样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援疆之路。
不负韶华
红山农场位于巴里坤哈萨克族自治县境内,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边境团场,这里除了有美丽的大草原,还有酷寒的考验和多变的天气,年平均气温只有1度,可谓月月飞雪、一天四季,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既然来了,克服“穷”和“难”,把自己当成“主人”,把团场当成“家”。
三年来,我认真履行兵团战士的职责使命。红山农场边境线距离场部150公里。团场领导要定期巡边,每次巡边,我都和护边员一样,吃着馕和咸菜,冒着严寒酷暑风沙,走戈壁雪滩,享受着落日晚霞,也体验着戈壁荒凉,望着不远处的国界,更感维稳戍边的意义、兵团战士的不易。
三年来,我努力完成组织交给的光荣任务。实现了从省直机关干部到基层党委班子成员的身份转变。长期以来,团场医疗人才匮乏,教师结构性缺编。我多方奔走,先后协调对口支援地市选派了4名干部、8名医生、10名教师来团场柔性援疆,并分别与当地同志结对子,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干部人才队伍。目前,医院的口腔科、妇科、中医馆均已成立,学校、幼儿园的“精品课”工程顺利开展。针对团场哈萨克族同胞较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较低的现状,我们还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孩子们与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由学校延伸到家庭。
三年来,我充分发挥援疆干部的职能作用。疫情来袭时,协调省总工会为团场捐赠数万元防疫物资,利用工会援疆资金为医院集中管理点捐赠百余台空调,为连队建设打造“职工之家”示范点;协调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团场捐资20万元,添置视频会议系统;特别是连续几年开展的消费援疆行动,解决了受疫情影响受援地瓜果滞销的难题,两年累计帮助哈密市和十三师新星市销售干鲜果3万余吨,价值3亿多元,师市领导多次给予高度评价,《兵团要情》予以刊载。经过持续探索,工会组织福利采购和广大职工群众日常消费相结合的消费援疆模式日趋成熟,消费援疆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正在形成。
三年来,我倾力搭建民族团结的友谊之桥。从进疆之日起,我就自觉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摆在重要位置,省总、焦作、济源、三门峡、焦煤集团工会多次率团来哈考察调研工会援疆工作,捐款捐物、慰问困难职工和援疆干部人才、承接工会干部培训班、达成共建协议、进行专题调研等,后方的有力支持成为我工作的不竭动力。我包保的两个连队均为哈萨克族聚集的牧业连队,我和连队“两委”一班人经常深入牧区调研走访,和他们促膝长谈,我的“不拘小节”“大大咧咧”的性格,让我结交了很多哈萨克族朋友。在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我经常带领家人和朋友走访慰问结亲户胡完别克·阿汪白,有时办事路过,也会过去坐坐,帮助他发展养殖业,协调连队帮他购买了一处新的砖瓦房,乔迁之时,第一时间送上2000元现金和一些生活用品表示祝贺。三年来,通过各种渠道为他家捐资过万元,现在他们家思想稳定,一心一意发家致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天山之恋
在外漂泊久了,早已模糊了故乡与他乡的界限。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心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新疆,对于湖南人来说从不陌生,“湖湘子弟满天山”,左宗棠、王震、八千湘女,他们的故事始终激励着后人,能为这片前人为之奋斗过的土地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亦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快事乐事。
援疆有期,情谊无限。返豫的脚步愈来愈近,心里觉得有太多的不舍和值得回忆的东西。巍峨的东天山、辽阔的大草原让我饱览了壮丽的风景,茫茫的戈壁、不屈的胡杨使我受到了精神的洗礼,热情的同事、淳朴的牧民让我收获了友谊与真情……这些都将成为我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今后身处何方,天山的那轮明月都将伴我前行,成为一生中难以割舍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