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祖国领土六分之一的新疆是我心里向往的地方,那里有巍峨的天山,千年不倒的胡杨,我想近距离的看看它的模样,更想为新疆的医疗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正是因为这一想法,当我得知医院选派援疆干部人才时,便第一时间主动报了名,把家中需要照顾的三位老人交给了妻子。
2020年4月2日,我跟随河南省第十批援疆干部,从黄河之滨,来到了天山脚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来到了红星医院神经外科,开启了我的医疗援疆工作。
言传身教带队伍
我想和我一起来援疆的医生肯定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当地医生整体的医术高了,对哈密的病人来说才是一种福音。于是,我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手术技术和知识教给科室的医师们,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
针对红星医院神经外科年轻医师偏多、高级职称少、中高难度手术经验少的现状,我从专业上总结提练出了一套如何提升医师业务能力的方法;在思想上我积极营造良好的科室工作氛围,让科室的每一位成员都能以“医院为家”,以“患者为亲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为科室发展出谋划策。我组织大家系统地学习了神经解剖,利用三维图像教学,增强立体感,强化复杂的神经系统解剖知识在大脑中的立体定位,在此基础上,观看学习手术视频,把解剖和手术实景紧密结合起来。在术前组织大家认真讨论,科室医生、护师检索文献,了解该种疾病的解剖、病理、目前国内外治疗状况,制定出最佳的手术方案及术后护理方案。在台下,让他们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手术操作,手术中给他们多动手的机会,多实践,“放手不放眼”,提高他们的显微镜及内镜下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能力。
我还带领科室人员申报了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援疆专项课题--遗传性基因检测在神经病学临床诊断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并获得项目支持。
填补技术空白区
不放弃每一个生命是一名医生的职责。我记得去年4月份,红星医院急症科送来一位危急昏迷病人张某,经过诊断,是颅内动脉瘤破裂,脑内大量出血,随时会有生命危险。手术难度较大,一是患者血管硬化,情况不好,另一方面是出血量太大,不好寻找病变处。但是我一直抱着永不放弃的信念,尽力拯救患者,经过15个小时的努力,手术顺利完成,病人术后清醒,恢复得很好,家属为了感谢专门为我送来了锦旗。
7月份,哈密市一位30多岁的陈某因车祸被紧急送往红星医院。经检查,陈某视神经损伤,视力严重下降,需要及时手术。在此之前,红星医院还没有做过此类型的手术。时间就是生命,多耽误一秒钟,患者就可能面临失明的风险。我带领神经外科团队充分讨论手术方案,决定实施视神经减压术手术治疗法。在手术过程中,我认真仔细地全程观察患者视神经3D立体成像,用自己的学识、经验、技艺,成功地进行了手术,患者的视力得到了保护。对于红星医院来说,这台手术的成功填补了医院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后视力减退技术上的空白。
9月初,40多岁的患者李某因突然头痛来到红星医院检查,经诊断,右侧大脑半球巨大病变,需要进行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但存在很大风险。李某的亲戚把他的检查报告拿到了西安大医院,得到的答复都不好,患者打算放弃治疗,但我告诉患者,哪怕有一丝希望,我一定尽百分之百努力,患者被我的精神所感动,决定在红星医院接受手术。手术前,我通过红星医院远程会诊中心积极与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专家组联系,经过反复论证商讨,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在我们神经外科团队不懈努力下,手术成功了。3个月后李某到医院复查,检查报告结果出来后,李某面带微笑的冲着我竖起了大拇指。
援疆期间,像这样急难险重的抢救还有很多。在这一过程中,我开展了颅内胶质瘤切除术、脑膜瘤切除术、视神经管减压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动脉瘤栓塞术、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等,其中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外伤后视力减退填补十三师技术空白。
放弃休息送医下乡
援疆期间,我多次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到十三师各个团场开展义诊活动,共义诊120人次。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让边远地区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内地先进的医疗服务,看到病患的家中多了些欢声笑语,少了许多病痛的折磨,我打心眼里高兴。
把病人当亲人。2020年5月2日在柳树泉农场义诊时,有一位70岁维吾尔族大叔,双上肢麻木、双下肢行走不稳15天,经仔细的体格检查后,诊断为脊髓型脊椎病。给予药物治疗很快就缓解了症状,我同时建议他到红星医院做进一步颈部CT检查处理,并主动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让他到红星医院来找我,维吾尔族大叔激动地一再说着谢谢。其实,这些都是自己的举手之劳,但对于病患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帮助。
在援疆工作结束时,看着那些治愈患者的笑容,身边一个个同事能力的提升,回想起几百个日日夜夜医院、病房、下乡路上与同事共同的奔波,内心有很多不舍。
援疆路上的援疆情,我将用心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