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初来援疆时,彷佛就在昨天,援疆工作中的信任与感动常在,温暖共自豪长存。
300多个日日夜夜,皑皑雪山,见证着我扎根边疆、奋斗不息的忙碌身影;茫茫林海,诉说着我团结互助、亲如一家的动人故事。
我来自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是一名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2020年4月作为选派41名援疆专家来十三师来红星医院开展对口援疆工作,现任红星医院脑血管病诊疗中心神经内科主任。
援疆将我从河南牵到了哈密,豫哈情深,作为一名援疆医生,让患者摆脱病痛,还患者健康身体,向当地医生传授经验和技术,是我援疆的初心和使命。
救死扶伤 不改初心
救死扶伤本是一名医生的职责所在,但每次通过自己的双手帮助病人解除病痛,病人万分感谢时,自己觉得当一名医生真好,当一名援疆医生更好!
援疆期间,记得在红星医院医治过一名患者沙热木·阿萨本,她是新疆哈密市一名普通的维吾尔族农民,年龄60岁,因患先天性四肢末端掌指关节以下发育畸形缺失而终身未嫁,生活仅靠1000多元的低保金维持,2020年6月下旬,该患者出现渐进性全身僵硬、四肢不自主抖动,后逐渐恶化为四肢僵硬、全身无力,起身、坐位困难,表情淡漠,行动迟缓,站立行走困难,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先后在本地多家医院就诊,但均无明显改善。后来,她经人介绍,来到红星医院找我医治,经过一番检查诊断为“僵人综合征”,当时在与神经内科主任滕海英仔细分析病情后,决定大胆打破常规对给予患者激素长疗程应用及对症药物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并可独自下床行走。立杆见影的治疗效果让患者及家人高兴不已,其实我也和他们一样开心。
医者仁心 大爱无疆
医德好才医得好。有时候医生的一句话对患者的治疗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援疆时,当地有一位41岁的杨女士,5年前她分别做了两次手术后逐渐出现双上肢不自主抖动,一年后出现全身不自主抖动,两只手不停地抖动,拿不稳东西,站立、走路的时候出现全身“颤抖”,同时晚上还睡不好……反复在当地及乌鲁木齐、兰州等多家医院就诊,做的检查结果比书本还厚,仅DAT-PET就做过三次,均被诊断为“帕金森病”给予“美多芭、普拉克索”等药物治疗,无明显改善。多年在“帕金森病”的笼罩下,她吓得惶惶不可终日,坐卧不安,无法工作,自感生活无望。当她找到我诊治时,我仔细看完她的检查结果,给她说这不是帕金森病时,多年面带愁容的她,听到后立即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最后给她诊断为心因性震颤,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后,她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平时除了科室日常工作,我还积极参与下乡义诊,我去过红星一场分院、柳树泉分院、红山农场分院、黄田农场分院、南疆和田两个农场分院等地方,多次参与神经内科、中医科、心内科、妇产科、肾内科及儿科会诊;在科室人员少、劳动量大时挺身而出,积极解决科室困难,参与普通门诊坐诊工作,为当地职工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帮带新人 传授技能
到红星医院后,我大胆鼓励医院职工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每天坚持对疑难危重患者进行有效查房,给大家做教学讲课,带领大家开展业务学习,促使大家共同进步,大家对我给科室带来的新变化赞不绝口。
我坚持临床促进科研,科研提高临床,科研临床并重的原则,积极完成科研项目标书的申报工作,援疆期间完成了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援疆专项课题的申报工作,为提高科室人员的科研能力,结合自己的工作基础和主要的研究方向,领导科室人员参与撰写了遗传性基因检测在神经病学临床诊断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标书,并获得了项目立项,变“输血”为“造血”,切实提升红星医院服务患者的能力,为哈密各族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对我来说,援疆,每天都是进行时;援疆,每天都是倒计时。一年援疆酸甜苦辣皆营养,喜怒哀乐尽收获。选择援疆,无怨无悔!
虽然1年半的援疆很快就结束了,但是我依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两地交流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把浓浓的豫哈情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