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站在熟悉的故土,我不禁感慨万千。
想到在疆的近两年时光,那些艰苦又美丽的故事便浮现在眼前,虽然我已经离开,但援疆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
2020年开春,我响应国家号召,跟随信阳援疆医疗队一行四人不辞千里到了兵团十三师黄田农场职工医院,来自陌生环境的“四大关”随后便对我提出了挑战。一是气候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刚去时我极度不适应,水土不服是常有的事。二是孤独关,远离亲人长期在外,每逢节日便更加思亲,无疑是一种折磨。三是饮食习惯关,独特的习惯和完全不同的食物做法,对我的生活作息和身体都是考验。四是疫情安全关,我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临危受命,受到来自疫情的挑战。
但即使面对着重重困难,坚定的意志还是给予了我无限的动力,在黄田农场职工医院同仁们的帮助下,我迅速摸清了医院的情况和现有的医疗条件,以饱满的热情迅速投入到为当地群众服务的工作中去,为接下来的援疆工作开了个好头。
作为副院长,我结合黄田农场职工医院的发展需要,配合制定了详实的工作计划和绩效考核方案,让每位援疆医生都能够发挥所长。平时的临床工作中,我坚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带教,强化团队临床服务理念及临床工作责任心,带领医生们不定期在医院内开展临床业务讲座,进行病例讨论、文献复习、专题讲座、技能操作训练等多种形式进行,并采取了书面、影像等方式记录。共走进连队开展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10余次,得到了上级卫生部门的表扬。
在医疗技术方面,我始终秉持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将自己十数年的工作经验和妇产科专业技术结合黄田农场职工医院的实际情况,在医院里进行建议试行。首先是在黄田农场医院妇产科的现有体系上,我加强高危妊娠的筛查管理和孕晚期胎儿胎心监护,又开展了妇科常见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月经不调、痛经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完善彩超科腹部彩超、妇产科等超声检查;此外我还完善当地辖区孕妇档案,记录分析疑难杂症,对近年来的案例进行梳理归纳,以便工作计划的制订和后期治疗措施的改进。
其次我注重改进创新,推进了妇产科诊疗新体系的构建和创新诊疗的引进落实,包括巴氏腺囊肿造口术、处女膜修补术、中妊引产术、宫颈锥切术等妇科小手术;同时辅以中医妇科的特色诊疗,中医康复治疗,如:针灸推拿、等离子药物治疗、中药塌渍配合磁热方法、中药直肠滴入疗法等。通过努力,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技术得以在医院试推行,有效地提升了妇产科的诊疗水平。
此外,我也十分关注医疗技术在群众中的推广。多年的工作经历使我始终坚持“医疗工作的核心是服务的对象”理念,我鼓励医生们利用周末业余时间走进连队、社区,定期开展进医下乡义诊活动,对贫困职工群众、老干部和老党员送医送药送温暖,开展常见病讲座和知识科普,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了多项科学的治疗指导,同时参与协助火箭农场和淖毛湖农场的“两癌”筛查工作。疫情期间,我带领医务人员给当地居民展开疫情防控的科普宣传,分发口罩,派专人进行走访,在当地居民中树立起正确的健康观念,不仅为当地民众打开了医学世界的大门,也建立了一道和当地民众沟通的医学桥梁,拉近了和当地老百姓的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援疆之行恰逢赶上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这对我来说无疑是难忘的经历。我还记得接到通知时,我便带领同仁们快速到达一线,投入到当地的疫情防控工作当中,自觉接受受援单位的领导,与同事们一起吃住在医院,克服一切困难,日夜对卫生及人群健康状况进行排查和管理,进行病人转运、环境消杀、核酸筛查等工作,以极大的意志力完成了非常时期的非常任务。在第二次疫情防控关键期来临时,我们更是总结经验,坚持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医疗,制定应急制度,根据不同级别的要求储备充足的妇产科医疗物资;同时加强医护患、护理员等人员管理,定期走访群众,普及妇产科知识和疫情防控知识,为疫情的防控工作打了预防针和定心剂。
回顾在疆的400多个日日夜夜,是短暂的,更是永久的;是艰辛的,更是幸福的;是平凡的,更是美丽的;是付出的,更是收获的。对于我来说,此次援疆不仅是一项挑战,更是一项荣誉。我时刻提醒自己对口援疆工作是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要不忘援疆初心,秉持求实精神,树立医德之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经常在思考:我的初心是什么?援疆给了我答案:为边疆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为当地医院培养适宜人才,为民族团结、边疆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想,这些应该就是自己援疆的初心和使命。
医疗援助的时间是短暂的,我们个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但我们所付出的点点滴滴,却可以永远留在新疆,化作绵绵细雨,继续滋润这片沃土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我会将新疆人民的热情和在那里生活的一点一滴化为美好的回忆和动力,督促我在日后的医疗工作中,严于律己,服务群众,为医疗事业贡献力量、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