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组部第十批援疆医生,现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主任。2021年9月23日,是我今生难忘的日子,那天我带着深深的眷恋和组织的关心,离别故乡和亲人,来到了新疆。
第一次来到天山脚下,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踏上新疆这片土地的那一刻,我就将我的心与新疆紧紧联系在一起。
我来到第十三师红星医院报到后,真切感受到了院领导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对我的重视和信任,以及同事们对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迫切愿望。
援疆7个月来,从开始适应哈密干燥天气及水土风情,到了解科室结构、科室设备及科室医疗实力,结合科室目前基础制定科室发展计划,制定医疗组发展规划,制定学习计划,定期授课“呼吸系统各类疾病的国际及国内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逐步提高业务水平,科室的床位使用率及周转率很快提高,每月气管镜量由9台次左右增加至每月30台次左右,无一例医疗差错及医疗事故。我不仅要在技术上“传帮带”,更要在管理科室各项工作,带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长足发展上下功夫,为红星医院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我深入调研科室情况,积极向“豫哈名医”、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团队请教科室管理经验,多次邀请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讨论病情,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并与之前的援疆医生讨论管理方案。
7个月来,我每天都坚持到病房,最后一个才离开,科室有危重急救患者随叫随到。以科室为家,每天早晨第一个到达科室,梳理一天将要开展的工作,经常是上午门诊结束,下午就到科室查房制定治疗方案。
在常规查房的基础上,增加了每周一次教学查房及业务学习,要求科室的医师自己制作PPT,主讲呼吸专业知识及进展,提高理论水平,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对科室医师有针对性的开展带教,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在做气管镜术中“放手不放眼”。
我的援疆目标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最大能力帮助科室的年轻医师迅速成长,挑起大梁。一方面通过学术讲座、带教查房、操作示范等措施,规范目前已经开展的临床基本诊疗项目,严格规范年轻医师的工作方法与基本技能,同时带领科室技术骨干开展新项目。
记得入疆没几天,我就开展“慢性气管/支气管/空洞型肺曲霉菌病的支气管镜下精准局部两性霉素B溶液喷药”治疗,患者:男, 52岁,20年前因左肺上叶曲霉球行左肺上叶切除术,当时胸膜粘连剥离困难出血3000ml。2年前开始出现间断咳嗽、胸闷,受凉时加重,间断口服伊曲康唑和阿奇霉素治疗,1月前受凉后上述症状再次加重,再次口服‘伊曲康唑和阿奇霉素治疗’效果差,无糖尿病史。胸部ct:左肺上叶术后改变,左侧胸廓塌陷,左肺上叶囊腔形成胸膜增厚,左主支气管官腔狭窄并管壁增厚,气管下段内壁欠光滑。结合病史考虑真菌感染,建议行气管镜检查明确诊断。同时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后,获得了患者和家属充分信任,安排患者行支气管镜行气管镜:右侧声门、气管下段可见散在白苔,左主大量白苔,左肺上叶可见气管瘘及囊腔!考虑为肺曲霉菌感染引起,给予左肺上叶囊腔灌洗液二代测序/活检病理性/刷片。决定采取立即静脉伏立康唑联合雾化两性霉素B的方案治疗。根据2016新版曲霉病诊治指南结合成人抗感染药物下呼吸道局部应用专家共识(2021)行两性霉素b雾化及支气管镜下局部给药治疗,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后,安排患者行支气管镜下局部给药治疗,间断给予气管镜下给药及综合治疗后患者就康复出院了。患者出院后,患者家属专门送来一面写有“医术精湛、情暖人心、情系患者、服务一流”字样的锦旗,这让我备受鼓舞。
记得还有个患者:杨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哈密人,今年64岁,2年来活动后稍感胸闷。1天前吃饭突发右上肢无力,右手筷子掉落,伴有右上肢抬举受限,持续约6分钟后缓解,急诊入院,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大便常规正常,侧指脉氧87%-90%之间,血气分析:氧分压64mmHg,头颅核磁:急性脑梗,胸部CT:考虑左肺下叶血管畸形,邀请我会诊:患者中老年男性,活动后胸闷、低氧血症,考虑左下肺血管畸形所致,建议查肺血管CTA,不排除急性脑梗也和肺血管畸形有关!患者接受查肺血管CTA及经食管心动图和右心声学造影,结果回示:肺动静脉瘘。给予肺动静脉瘘微创介入治疗后,患者活动后胸闷好转,重新有了活力,测指脉氧饱和度恢复95%-96%。
虽然十三师红星医院规模不大,但是每天从周边前来就诊的患者却不少,身为一名援疆医生,看到自己指导的年轻医生逐渐胜任及独当一面;看到出院的患者及家属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看到在社区义诊时职工群众激动的泪水,我为自己能在边疆贡献微薄力量感到欣慰。
我常对自己说,援疆不为给自己镀金,更不为名利,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可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挥洒自己的汗水,感到无上光荣。
感谢援疆,让我积累了经验,传授了知识;感谢援疆,让我为兵团的职工群众做了些实事。我为自己人生中有这样不平凡的经历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