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颅内动脉瘤亚专科主任。2021年9月底,作为中组部第十批援疆医疗专家来到哈密,来到了新疆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开始了令我一生难忘的援疆工作和生活,回想起来在哈密工作生活过的岁月,感慨颇多。
来新疆之前,我就了解到援疆工作的大好形势是既往历届援疆干部不畏艰苦、努力拼搏的结果,能参加援疆工作,我由衷地感到光荣。
十三师红星医院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医院,也曾经是诞生在战争岁月里的部队医院,我以前在军队医院工作过20多年,来到这个医院后感到是那么地亲切和熟悉,而且红星医院神经内、外科有多人在我们单位进修学习过,上一批的张长远、张衍医生也在这里援疆工作过,在他们的带领下,科室从技术上和管理上已经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踏着他们的足迹,我继续跟这里的新同事一起工作,一起为当地的医疗事业发展做贡献。
全力投入医疗援助工作。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是一项国际上认可的先进技术,但在红星医院这还是个短板,至今还有很多项目尚不能独立开展。
我来到红星医院开展最多的技术就是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依据病情采取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已经开展近20例,均受到满意的疗效,还有1例高龄颈动脉重度狭窄球囊支架植入术。介入技术安全微创、恢复快的特点已为广大同行和患者所认可。
以往脑血管造影术均是经股动脉(大腿根部)穿刺进行,术后一般要求卧床制动24小时,患者感到很不方便。我来医院后,迅速开展经桡动脉(手腕)穿刺进行脑动脉造影(哈密地区首例),术后立刻就可以下床自由行走,很受患者欢迎,在我的带教下,科室史晓佳、黄明等医生也很快掌握了这个技术,目前已经独立开展手术30余例。
脑出血是常见的疾病,致残率相当高,我来到医院后,积极向医院领导反映购买设备,开展“3D打印辅助脑出血引流手术”,这是一项医院投入小、手术定位准确度高、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的新技术,在新疆自治区内尚属于创新性的空白技术项目,目前已经完成4例治疗,均受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其他开展的技术还有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如深部脑肿瘤切除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等。通过这些临床先进业务技术的开展,提高了医院和科室的影响力,提高了年轻医师的手术操作能力。
援疆期间,我还受红星医院指派多次到哈密中心医院、哈密市二院进行会诊和手术,与哈密的同行们一起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我来到红星医院后,每月组织科室进行业务学习4次,学术讲座1次。其他科室疑难病例会诊总是随叫随到。每周进行教学查房,从临床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起,从患者健康宣教、病史采集、神经查体、资料学习、文献阅读几个方面进行带教。不光培养年轻医生的动手能力,还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其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督促年轻医生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指导科室年轻医师完成“经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和“3D打印辅助脑出血引流术”两项专题的立意和文献检索,并已经形成初稿,年内有望发表。
进驻医院后,我了解到红星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以前还从未独立组织过区域性学术活动,就积极推动,亲力亲为,组织红星医院于12月4日举办“首届东天山脑卒中救治论坛”,参会人员几乎涵盖哈密地区所有从事脑血管病救治工作的同行们。大家欢聚一堂,共同探讨交流分享脑血管病治疗的经验和技术。今年还计划组织内容更丰富的学术活动,(根据疫情发展采取线上或线下会议)。
援疆专家到基层医院义诊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先后去过淖毛湖(距离哈密300公里靠近中蒙边界)、红星二场、哈密市二堡镇等医院参加义诊。
通过学术交流活动,哈密地区的同行们增进了了解、加强了联系、增加知识,对推动本地区整体学术能力的共同提高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每天走进红星医院的大门,伟大的白求恩精神不断激励着我,很荣兴能融入这片美丽的土地,成为红星医院这个光荣集体的一份子。我面对患者、同事谦和有礼的工作态度,广泛而扎实的医学理论功底、丰富而细腻外科手术技术,不仅赢得医院领导同事的高度认可,也赢得哈密病患的欢迎(已收到感谢锦旗多面)。在落实河南省援疆医疗工作“变输血为造血”的总体要求上,上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