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职业学校汽修专业的老师,2005年参加工作,十多年来扎根职业教育一线。2019年年末,幸运降临我头上,我被选中前往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开展援疆工作。接到通知的我激动过后,感觉到身上的担子又重了。
我心随风入西域,何惧关山千万重。2020年初春,疫情刚刚稳定,在河南援疆前指统一指挥下,我和其他援疆干部人才一起,带着河南各级领导的谆谆教导和河南亿万老乡的殷切期望,跨过山河奔赴千里,踏上漫漫援疆路。
大漠沙冷,草木枯黄,碱花如雪。街道旁、建筑物上标语与横幅随处可见:“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的大事,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新疆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殷切关怀,感受到了新疆各民族同胞团结和谐、安居乐业、建设大美新疆的雄心壮志。
三尺讲台作烛蚕,培桃育李自心甘。2020年的谷雨时节,我所在的职教援疆四人团队终于正式的走进了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此刻起,我要做那颗燎原的火星,点燃十三师新星市职业教育这片“草原”。初识学生,让我感受到了,生活在新疆的孩子们,渴望通过技能改变生活的愿望。但是,少数民族学生国语水平参差不齐,却成了挡在我教学面前的一道沟壑。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沟通问题,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利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迅速掌握了学校汽修专业的所有情况,包括师资、实训室设备、教学仪器、开设课程等等。我将实训设备和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后,根据现有的实训设备,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有条件进行实训实操的重点讲,领着做;没有条件实训实操的,就找来视频或模拟软件,简单讲,模拟操作;学生理解不了且又无法进行实训实操的内容,挑着讲或者不讲。“只要你能学想学,我就要把你教会;能接受多少,我就教会你多少。”就这样,因材施教,保证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每当我走访走上实习岗位和工作岗位的学生时,企业和学生的反馈异口同声,“在学校真的学到了技能和知识”,我听到这些话,一股甘甜涌上心头,终于平复了那一丝丝的忐忑。
推动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2020年下半年,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推行学校二级机构改革,原来的专业负责人专业不对口,回到基础教育干起了本行,我接过了汽修专业建设发展的接力棒。这个专业我来的时候,专业教师只有我和另外一名本地老师。我们两个老师几乎每天都是满课时,学生管理也归属了我们专业部。在这种情况下,我入疆一年多的时间里,整天都是驻地到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从来没有时间走出这只有万人左右的红星一场区域。就这样经过紧张的忙碌,汽修专业建设终于理顺,课程设置也趋于合理。2021年3月份,随着两位新招聘的大学生和“10+1组团”援疆老师的到来,师资缺乏的情况才有所改善。队伍壮大了,工作更有干劲了。2021年4月份,我带领汽修教师团队,主动向学校申请,申办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营销赛项,并成功承办,并获得自治区优秀承办学校奖励。辅导的学生组和教师组的参赛选手,双双获得竞赛一等奖,学生组代表兵团参加了2021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
我利用星星点点的火光,不仅改善了当地的教学情况,点亮了课堂,更走进了学生心里。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并不觉得我和学生们之间存在代沟,我们之间就像朋友一样相处, 2021年的肉孜节,我的电话几乎成了家长热线,学生家长纷纷邀请我到他们家里,和他们一起过节。
书剑情怀家国,经纶抱负河山。2022年初,我的援疆之旅已经走完了三分之二。回首过去的两年,展望未来新的一年,我的脑海中萦绕着入疆前,援疆前指提出的第三个问题——“离疆留什么”。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我只是想着做好一个专业老师该做的,上好每一堂课,按部就班地度过这三年,然而很快,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我开始思考如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提升援疆的职业教育事业。我要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教给这里的学生,并且带出一支合格的汽修专业教师队伍,为十三师新星市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回眸我的援疆经历,有太多感人肺腑的美好故事。岁月无声,总是在无言中,不动声色地交换着四季;日子有痕,总是在行动中,兢兢业业地一路向前。我做的远远不够,只想踏踏实实的做好援疆每一件事,教好每一个学生,带好每一位老师。
我只希望自己是一块台阶石,后来者能踩着我的肩膀,走的更高、更远、更平稳,把援疆职业教育事业做的更好。
展望2022年,我将在务实中求进,在守正中创新,找准方向、持续精进、聚焦核心、破局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