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是一种品质,没有对享乐的奢求;奉献,是一种精神,没有对名利的追逐;奉献,是一种信念,没有对安逸的贪图”。在5000里之外的大漠戈壁上,我以全新的教学理念、独到的管理方法传递着自己的责任,谱写了一支昂扬新时代的“边塞曲”。
进疆前我是河南省工业学校的一名教师,工作25年来一直从事职业教育工作。2020年接受组织安排,带着组织的重托,带着对边疆人民的关爱,带着对援疆事业的忠诚来到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任职副校长,后竞争上岗任职校长,承担全校教学和管理工作。
初到哈密,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很多援疆干部、教师深切体会到了新疆的苦,但他们没有惧怕,没有退缩,顾不得一路的风尘和疲惫,便很快投入到当地的工作中。
首先面对的情况就是对学校教育模式进行改革。“这个学校虽是职业教育学校,但是他们整个的教学和运作模式完全是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不能混为一谈。”在摸索总结后成立了四系一部,即机电系、汽车工程系、学前教育系、信息传媒系四个系和基础教育部。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到精准的专业技能,还能保证学生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我认为,职业教育要讲究立德树人、德技双修,要培养的是德行好、技能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是这样想的,改革中也是照着这个思路做的。三年来,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职业技能人才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除了完成专业上的划分,我还紧跟职业教育改革方向,仔细研究职业教育政策与本地融合的切入点,实行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引进优质企业,让校园里有机器的声音,既让孩子们得到真刀实枪的实践训练,又促进教师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同时实现学生的“毕业即就业”和教师的“双师型”队伍建设。
为了促进学校的发展,借助河南援疆资源积极开展“青蓝工程”活动,为学校留下带不走的教师队伍。我知道援疆教师再努力,最多也只能影响几届学生,要想真正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就要变“输血”为“造血”。技能大赛可以快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在2021年4月份,学校组建了25个专业技术代表队,多次参加新疆自治区的职业技能大赛。为了赛出真水平,我积极联系河南学校,将35名老师送到河南进行两个月的培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获得了自治区(兵团)三项一等奖、九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在一次次教研活动和大赛历练中,当地教师树立了职业教育新理念,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带动学校更好地发展。
三年来,学校在多个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学校教师在援疆教师的带领下,两年间申报了7个课题,发表了8篇论文,完成了5本校本教材;首次承办机电汽车的自治区级、省级别的大赛并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国家级的三等奖;初次承办了兵团职教周开幕式,邀请兵团所有学校主要领导现场观摩。一项项可喜成就离不开广大教职员工的辛苦付出,也离不开我们所有援疆教师的执着坚守。
学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河南援疆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三年来,河南省后方院校总共投入资金600余万元,为学校投资建设了11个实训室,包括1个会计实训室、4个平面广告实训室、1个计算机机房、2个汽修实训室、1台教学用迈腾汽车、1个化工实训室、1个烹饪实训室、1个园林实训大棚。我常想,职业教育重视的是技能培训,因此职业学校如果没有设备的话,就没法办好职业教育。在我的协调下,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除了捐赠150万资金,还捐赠了许多机电设备。
为了新疆的明天更加美好,为了兵团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我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努力着,默默奉献着;为了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我将把自己的一腔热血献给新疆这块充满希望的沃土,献给了边疆的各族人民。“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河南援疆人,我的心愿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