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纯朴的言谈举止,作为河南省第十批援疆医疗专家中的一员,景晓刚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像他的履历那样“光彩照人”。
80后的景晓刚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五科,有着骄人的履历: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曾参与发明技术专利2项,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多篇……2021年9月,曾经奋战在河南抗疫一线的他来到哈密,开始了自己的援疆之旅。
千里援疆 倾囊相授
景晓刚是第一次来到新疆。来之前,家里老人听说他要到2000多公里外的地方工作一年半,心里非常不舍,不满7岁的儿子刚上小学,抱住他的腿不让走……最后,在景晓刚和妻子的劝说和安抚下,老人和孩子才终于理解并接受了他的选择。
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景晓刚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肺炎、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方面的急危重症。一来到哈密,他克服了气候环境的不适应,便在哈密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景晓刚利用每周业务学习,为科室医护人员分享了肺癌诊治的新理念,从肺结节的诊治及管理、肺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到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抗肿瘤血管生长治疗,还结合临床病例开展肺癌的规范化诊治,使科室的诊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每周二上午‘雷打不动’,我们全体医护人员能听到景主任讲的课,涉及肺栓塞的诊断与治疗、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等最新诊疗知识。医院每周一期的‘援疆医生大讲堂’,他也多次给全院医师开展学术讲座。”哈密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平说。
景晓刚(左)与科室同事在查房。(哈密市中心医院供图)
“景主任经常带着我们在病房查房时开展教学,毫无保留地把他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我们,我们都很感激他。”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吕文娟说。
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景晓刚还积极为哈密市中心医院的发展出力。
VTE防治是哈密市中心医院质量管理及考核的重要指标,景晓刚全程参与哈密市中心医院开展VTE防治体系的建设工作,举行VTE一对一专场讲座10多次,为临床一线工作人员提供技术层面的指导。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把援疆看作是一项光荣的任务。组织派我来,就要干出个样儿来,把自己所学传授给这里的医护人员,走的时候才没有遗憾。”景晓刚说。
事必躬亲 精益求精
每天早晨9:30,景晓刚总是准时出现在科室早交班会上,听取医护人员的病情汇报,随后查房,详细了解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变化。对待疑难危重患者,不仅做到每天早晚两次查房,还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和分析病情,制定出标准化的诊疗方案。
每周两天的门诊坐诊,接诊量在40至60人次之间,景晓刚认真地对待每一位患者,本着不推诿病人、不耽误治疗的本心,他处处替患者着想:对普通病例适度检查、合理用药,对疑难病例及时协调开展会诊,尽力避免医疗事故及差错的发生。
景晓刚为一位患者进行检查。哈密市中心医院供图
2022年4月初,一位74岁的男性患者以“咳嗽、气喘、胸闷2月余,加重3天”为主诉入院。此前,老人已在其他医院反复住院3次,一直按“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治疗,但气喘、胸闷症状均不见好转且逐渐加重,导致老人无法下床、正常进食,患者的女儿慕名而来,请求景晓刚给她父亲看病。
景晓刚在仔细看完患者的各项检查资料后,判断患者可能患有“肺栓塞、肺动脉高压”等相关疾病,随时有猝死可能,叮嘱其立即入院接受诊治。当日,老人就被安排到哈密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并第一时间进行肺动脉CTA和下肢静脉B超检查,结果查出,老人的确患有肺栓塞(中高危型)。
由于老人患病时间较长,已错过最佳溶栓时间,情况十分危急。景晓刚立即采取抗凝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措施。经过10多天的精心治疗,老人气喘、胸闷等不适症状消失,行走、饮食完全恢复,精神状态也非常好,顺利康复出院,老人一家对景晓刚十分感激。
景晓刚正在询问患者病情。哈密市中心医院供图
科室年轻医生艾美努·阿不来孜说:“景主任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他对待工作总是事必躬亲、精益求精,特别是对待一些疑难危重患者。通过他制定的诊疗方案,已经成功挽救了10多例危重患者的生命。”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作为一名援疆医生,我愿竭尽所能,为哈密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景晓刚说。
援疆以来,景晓刚多次参加援疆医疗队和医院组织的义诊活动,在伊州区五堡镇等偏远乡村全心全意为当地群众服务。还有几个月,他就要结束这次援疆生涯了。当初离开家乡,他舍不得妻儿老小,如今要离开新疆,他又舍不得了……患者们渴望的眼神、同事们真诚的笑脸,都让他舍不得说再见。
景晓刚说,这段援疆的经历是他的宝贵财富,他已经在期待着下一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