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哪一朵花都能开在天山冰川上,雪莲做到了;不是哪一棵树都能长在戈壁滩上,胡杨做到了;不是哪一个人都能来援疆,我们做到了!”援疆是一次历练,是一份责任,是一种精神,是一生骄傲,特别是连续两次援疆经历,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一段回忆。
心怀国之大者,满含家国情怀,让我选择了援疆。这一援,就是六年。
我自幼受成长环境影响,从小就怀有边疆情家国梦。成年后如愿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20载军旅生涯铸就了我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转业到省直机关工作后,有幸赶上支援边疆建设机会,勇毅前行我于2017年2月踏上河南省第九批援疆之路。
告别老人和妻女,告别同事和朋友,对口支援新疆兵团第十三师,一待就是三年。三年的援疆工作,让我与当地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我也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时间在文化援疆的忙碌中匆匆而过,转眼到了2019年年底第九批援疆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刻,才突然发现自己还有好多文化润疆、以文化人的事情没有做深做细做实,于是我主动申请了继续援疆。2020年4月,二次援疆的我随河南省第十批援疆干部再次踏上西行征程,再次回到熟悉的地方、熟悉的岗位,见到熟悉的同事和朋友,一切都显得那么亲切。
援疆是使命,也是担当。六年来,我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和兵团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新时代兵团职责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实现,与当地各族干部职工群众并肩奋斗,共同见证了新疆的经济发展、文明进步、民族团结……共同目睹了一片和谐美好的景象。
“辽阔疆域、无限风光,新疆是个好地方”,我作为文化旅游系统的一名援疆干部,认真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第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师市党委提出的“文旅兴师”战略目标,努力推进“文化润疆”工程,使文旅援疆工作实现新变化,取得新成效。依托河南省有影响力文化大省优势,主动融入协调前后方联动,搭建文化交流互鉴桥梁和纽带,六年来相继开展了“豫疆情 文化行”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喜迎建党百年—河南艺术名家百幅作品展”,举办“文化润疆 墨韵豫哈”书画创作交流活动,举办“文化润疆 豫哈少年行”《了不起的少年》庆祝建党100周年特别节目暨夏令营手拉手活动等。助推文艺创作,扶持创作了反映军垦历史的精品题材,讴歌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的大型话剧《兵团》并在河南省成功首演两场,推动疆内巡演。组织河南公益无限艺术团“边疆行”文艺小分队进疆演出,走进基层丰富团场职工群众文化活动,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邀请河南博雅文化产业集团选派专业团队,采访百名军垦老兵,拍摄《记忆留存十三师》专辑,为十三师留下珍贵影像资料。加大旅游宣传和引客入疆力度,全方位宣传“游哈密 进兵团 知新疆”活动,大力推介十三师红色军垦文化、大美自然风光、多彩民俗风情,让更多游客了解兵团、走进十三师,近距离感受军垦文化的独特魅力。组织旅游专列、旅游包机、自驾车、房车源源不断开进疆,多种方式引来全国各地游客,繁荣发展当地旅游市场。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组织34名文化旅游行业骨干赴河南进行跟岗培训,不断提升文旅行业管理人员综合水平。选派文旅援疆“小组团”6名人才分两批来十三师帮助工作,为十三师文化旅游发展储备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援疆有历练,也有收获。离家几千里,虽然有辛苦、有付出、有奉献,但比起“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兵团人,比起那些长期默默守护边疆的各族干部职工群众,我们的奉献真的不足挂齿,收获的其实更多。援疆历程,让我们在这里留下了拼搏汗水,感受了欢声笑语,结下了深情厚谊。援疆生活,让我们体悟了新疆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族风情、令人震撼的大漠风光,更看到了一代代兵团人和一批批援疆人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取得的丰硕成果。援疆岁月,丰富了我的人生,磨练了我的意志,锻炼了我的能力,增长了我的才干。感谢援疆,这六年的经历将是我一生中最为骄傲的选择,最为富贵的财富!。
新时代的新疆,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相信,当多年以后回顾援疆这段难忘历程的时候,想起一起并肩奋斗的援友和同事,想起与当地人民群众一道为新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所做的不懈努力,想起为十三师新星市文旅事业发展的奔波忙碌,想起援疆之路上留下的无悔奋斗足迹,我会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