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雪山连绵,窗内灯光闪耀,在援疆公寓宿舍楼408房间里,总有一个略显清瘦的身影在挥墨泼毫,一笔一捺认真的写字,这个人就是邵保亮。热爱书法的邵保亮原是河南师大附中重点班的一名物理老师,2020年,他离开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哈密一中,开启了为期三年的援疆路。
坚守初心,爱撒新疆。“援疆公告一出我就立马报名了,我可能是第一个报名的。”邵保亮自豪地说道。因为他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到祖国的边疆给少数民族的学生传授知识。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刚来哈密的时候,邵保亮除了面临气候干燥,时差等问题,更困难的是跟学生沟通问题。因为哈密一中是哈密市规模最大的一所民汉合校的高中,采用的是双语教学,有65%的学生来自农牧区,大多是维吾尔族学生,这无疑增加了他的教学难度。由于物理较为抽象,再加上语言不通,面对这种实际情况,满腔热血的邵保亮立马改变了教学计划,他放缓教学节奏,降低教学起点,从教基础,补短板抓起,多督促,多沟通,慢慢的情况逐渐好转起来,在课堂上和孩子们的交流互动也变得容易起来。他发现,维族学生对知识非常渴望,学习刻苦,不懂善问,也有信心在哈密一中取得成绩。
“亲其师,信其道。”邵保亮对其深有感触,除了教学,邵保亮还有一手工整的板书。他认为这是老师的基本功。常言道,漂亮的字是人的门面,不仅能够吸引学生,还能得到学生的钦佩。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学起这门课来也就更加轻松、容易。他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
邵保亮还是哈密一中名师工作室的一员,一中名师工作室是通过示范交流、主题讲座、师徒结对、同课异构、课题立项、跟岗研修等方式,让河南老师发挥带岗作用,培养当地师资,提升青年教师特别是少数民族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开学伊始,邵保亮就制定了本学年“河南援疆名师工作室”的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充分利用“河南援疆名师工作室”的平台,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学科业务上发挥“传帮带”作用,调动了本校老师做课题研究的积极性。邵保亮在做好“传帮带”工作的同时,还率先示范,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并且开展了“青年教师联合培养”工作,组织,本校27位教师参与教学比赛,名师工作室老师作为评委进行认真的听课、评课,并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大大提升了参赛老师的教学水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了使哈密一中的教研工作有起色、有成效,邵保亮结合河南师大附中“导学自主”的教学理念,开展“导学自主”小组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听、评、议,使老师们能够高瞻远瞩,心中有理论,备课有核心,作业有目的,课堂有成效。很快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始更新,学生学习的方式开始转变,课堂效率开始提高。
在援疆的这段时间里,令邵保亮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阿卜杜拉的孩子。阿卜杜拉家住农村,虽然学习成绩中等,但他努力上进,邵老师就让他担任物理课代表,因此两人交流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每次他去办公室送作业,邵老师都会询问他的课堂听课情况,整个高三后半期一直关注他、激励他,最终阿卜杜拉如愿考取了新疆农业大学。高考完后,阿卜杜拉主动联系邵老师,说家里的杏子熟了,专门跑到援疆公寓,给邵老师送来了一大兜黄澄澄的杏子。“虽然只是一兜杏儿,但礼轻情意重,学生的心意让我非常感动,让我吃起来也感觉分外香甜,因为这是对我的认可,更是对我们河南教育援疆人的认可。”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阿卜杜拉就欣喜地给他发了微信,开学前还专程来和邵保亮告别,直到现在两人还时常保持联系。邵保亮说:“我们只是给予了这些孩子指导和鼓励,他们就有了明显地进步,这对老师来说是十分欣慰地。
茫茫草原,牛羊成群,广阔戈壁,天山连绵。邵保亮说,本来打算利用三年时间把大美新疆转个遍,但是很遗憾,因为疫情的原因没能实现,但我相信总有机会实现这个愿望的。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一个平凡的人,也可以过得不平凡。”用邵保亮很喜欢的《平凡的世界》里的这句话来评价他自己最合适不过了,生而平凡,因援疆而不凡,在新疆这片沃土上,他无私奉献、默默付出,播种希望的种子,收获胜利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