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这么多年,带出了许许多多的学生,每一年都少不了学生们的祝福和看望,更有学校和上级部门对我工作的肯定和表彰,但我依然觉得少了点什么。教育的美丽不仅仅是让人感动,更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来自河南大学附属中学的王吉科说,在他大学毕业时就有远赴新疆支教的理想。当他把心里这些事说给妻子侯海侠时,在同校教书的妻子被他满腔的热情所感动,当即下定决心有合适机会时要与丈夫一起去新疆支教。
机会终于在2012年8月实现了,当知道学校组织老师去援疆时,王吉科立即报名,还替妻子一起报了名。随后,他携妻子一同告别亲人朋友,开始了在兵团第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的援教生活。河南与哈密气候迥异,天干物燥,饮食偏辣,让初进疆的王吉科鼻血直流,牙痛不止,但初来乍到的种种不适并没有消磨他的教学热情。早上7点准时到校,晚上11点才离开学校,两行路灯常相伴是王吉科第一次援疆之旅的真实写照。
一次援疆路,一生援疆情。2020年4月,王吉科、侯海侠夫妇再次携手,双双踏上二次援疆的旅程,毅然坚守在教育援疆的岗位上。
王吉科常把“两个认同”记在心里,一是对援疆团队的认同。他常提醒自己,身为援疆人,首先要有团队意识,服从团队安排,维护团队声誉,这是一个援疆人刻在骨子里的使命感。二是对哈密一中的认同。王吉科来到哈密一中后,根据学校的要求,他从教学岗位转到从事管理学生工作,虽然工作有所改变,但他毫无怨言。在学校里,王吉科从不把自己当外人,和当地的老师主动交流,和学生们交朋友,很快他就融入了新的工作环境,适应了新的援疆工作。
在一中思政科工作的三年里,王吉科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积极参与策划并举办了班主任讲故事促成长比赛、主题班会大比武、班主任节等活动,为一中班主任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他还认真完成了自己所负责年级的班级考评工作,有效开展了年级的思政教育工作。2020年7月的高考,正值疫情期间,为了让学生们安全有序的参加考试,王吉科和科室人员一起顶着烈日贴候场区的站位地标和引导地标,也让他见识了哈密紫外线的厉害。在创建哈密市文明校园和德育示范校的日子里,王吉科亲力亲为,加班成了常态,熬夜更是家常便饭,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勤恳踏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使哈密市一中的创建工作取得了成功。
在做好思政工作的同时,王吉科有时也承担着学校的教学工作。两次临危受命,接手高三年级物理课的教学,一次是在2021年春节过后,离高考还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另一次是在2021年暑假过后。都知道物理难,半路接班尤其是接临近高考的班更是难上加难,这让王吉科感到无比头痛,但他没有知难而退,也没有时间调整。思来想去,他决定通过找班主任、找以前的物理教师、找学生了解班情学情,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准确的制定教学计划。王吉科了解到,从2021年开始,新疆与河南高考使用的是同一套试卷,虽然试卷难度有所降低,但是对于新疆的学生来说仍旧有些困难。上课时,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纪律管理上,防止学生走神;带领学生复习时,他将知识体系建立得更加合理;讲题时,他更加偏向基础知识的巩固,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懂,从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拔高。通过王吉科的不懈努力,他今年所带的高三毕业班的成绩稳步上升,在刚刚结束的二模考试中,班级成绩突飞猛进,跻身年级第三,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班里的学生也信心倍增。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王吉科感慨道,我不在乎自己吃了多少苦,我更看重的是做了多少事,作为一名老师,到哪里也是教学生,我会把自己的所学全部奉献给教育援疆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