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援疆了”采访一开始,尹校长便自豪地说道。
在2012年至2015年间,尹来恩作为河南省教育援疆“试验团”的一员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我们与红星高级中学的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现在大家还经常往来,在援疆的三年时间里,全校教师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较之前相比,取得了很大进步!”三年的奉献,尹来恩的付出得到了家乡人民的认可,并在2016年获得“河南省师德标兵”的光荣称号。
2020年,尹来恩又一次在援疆申请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带着亲人的谆谆嘱托和殷殷期待,尹来恩同河南省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告别亲人,背起行囊第二次踏上了援疆之路,到哈密市第一中学担任副校长。
与红星高级中学不同,哈密市第一中学2017年之前是民族学校,使用民语教学,国家要求在2017—2019年3年内完成民语教学到国家通用语言教学的转变。尹来恩到哈密一中后面临的工作难度巨大,一方面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老师缺乏,师资力量不足;另一方面学校增加了汉语和英语两门课程,这对一直以来使用民语学习交流的哈密学生来说是新的挑战,这给援疆教师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大家在来新疆之后,发现原先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这里的学生,老师们的压力都很大,但我作为带队教师要表现的有自信,要变压力为动力,充分发挥每位援疆教师的特长,多做工作,多鼓励,同时帮助大家协调解决一些工作中实际问题。”尹来恩说道。
针对哈密市第一中学的实际教学情况,尹来恩校长和团队的同事一起,进一步强化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力度,为一中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团队,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来,助推哈密一中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河南省“组团式”教育援疆的主要目的和宗旨。
两地教师教育观念的不同给尹来恩的工作带来了很大难题,针对这种情况,他首先提出“一课一研”的备课要求,即一个备课组主备人提前一周将课件、教案准备好,然后调动教师积极性一起讨论形成通用的教案,不同教师再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这次备课上的改动占据了尹来恩相当大的一部分精力。
“改变教育理念的难度比较大,但通过大家的不断努力,学校成立了新的领导班子主抓教学,老师们也逐渐认识到一个学校要想长期稳定必须要靠发展,教师队伍的教研状态逐步进入规范化。”尹来恩说道。
特色办学,多样化发展是尹来恩提出的针对哈密市一中的办学理念。哈密市一中的学生大部分为少数民族,虽然他们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但能歌善舞,体质好。尹校长认识到这里的孩子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方式很难在高考中取得优秀成绩,于是便转变观念,关注学生差异,以适当形式打造体育、音美艺术等特色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起初,特色教学的办法并没有得到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认可,尹来恩便想到利用社团活动,先实验,再推广。适逢援疆教师中有一位体育老师在培养学生体育特长方面有经验,他们便精心挑选12个学生开展特色教学。尹来恩欣喜地说道,“事实证明这个方法是可行的,这12名学生中有11人在国家专业考试中达到优秀水平,高考也取得理想成绩。其中努尔艾力·玉苏普考入新疆师范大学,阿卜杜拉·耐买提考入新疆农业大学,阿卜杜沙拉木·吐合逊考入沈阳体育学院等高等学府,圆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大学梦。 看到这样的成果,学校也准备在特色教学方面下力。”
青蓝工程,辐射引领。关注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是尹来恩到哈密市一中的一个工作重点。从课堂观察到青蓝工程再到青年教师联合培养,每一个阶段他都亲力亲为,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使青年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援疆团队的工作得到了学校的普遍认可。他身上的压力得到了些许释放,但他明白,援疆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援疆是奉献,更是责任。接受记者采访时,尹来恩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信念和情怀。其实尹来恩决定第二次援疆前并没有和家人商量,但家人依然给予了他最大的支持。在援疆的道路上,尹来恩克服了重重困难走到今天,为了边疆孩子的未来,为了教育事业辛勤付出,无怨无悔。
“两次援疆,远离父母家人孩子,确有思念的痛苦,但我深深知道教学育人、立德树人是我的本业,助推哈密一中教学质量提升是我的使命,还好我带领哈密一中团队开展教科研交流,探索适合一中教育教学的理念尽自己所能开展了一些工作,为哈密一中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也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尹来恩坚定地说。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尹来恩想起了一首诗中的句子:
踏上归途,返回万里之遥的故乡,带走的是行囊,留下的是深情。情系哈密,爱洒边疆,无怨无悔,百炼成钢,共同创造了新的辉煌。
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