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4月6日,在新星市第一中学的一间办公室里,五年级(2)班学生麦尔哈巴流利地背诵着《大学》篇章。
“我都不教他们了,还是有很多孩子喜欢来找我背诵经典。”援疆教师周素娟欣慰地说,一头短发清爽利落。
2021年9月,身为中原名师的周素娟作为“组团式”援疆团队的一员,从河南省巩义市来到师市,将“诵读经典,文化润疆”之风带到了新星市第一中学。
说起援疆的初衷,周素娟说,这源于新星市第一中学校长王涛。
去年4月,同为中原名师的周素娟和王涛在北师大参加培训。开班时,已经参加援疆工作一年多的王涛作为学员代表发言,讲述了十三师新星市的人文与援疆的感受,周素娟动了心。
“我从事教育工作32年了,应该有一段支教的经历。”周素娟的决定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文化润疆,教育先行,娃娃抓起!”周素娟秉持这一理念,率先在新星市第一中学为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经典诵读课程。
周素娟清晰地记得上第一节课时的情景。上课铃响后,学生们置若罔闻,依旧交头接耳、嬉闹不止,甚至有个孩子直接坐在地上自顾自地玩。
眼前的一切让周素娟感到焦虑,她要改变他们。
首先是养规矩,周素娟为此专门编写了《妙用口令,让一年级学生迅速步入新常规》,“一二三,我坐端。大眼睛,看黑板……”渐渐地,学生们记住口令,课堂纪律好转了许多。
接下来就是文化润心铸魂,培养兴趣爱好。
“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周老师指着《学庸论语》封皮上孔子的画像问。
面对孩子们懵懂的眼神,周素娟接着说:“他是孔子,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被誉为圣人……”渐渐地,周素娟发现,这群个头刚过1米的小孩子竟然对国学很感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恭敬心,周素娟专门制作了“心灵成长”音频,每节课前和学生一起虔诚的将书本置于头顶,闭上眼睛,伴随音乐做心灵体操。充满仪式感的活动,涵养心性,培养静定功夫。虽然活动只有不到3分钟,但是每一名学生都很认真,小脸上写满了对老师的感恩,对经典、对知识的敬畏之情。
鼓励是培养孩子好习惯最温和有效的方式。有个叫麦麦提的学生,他一直都是班里的“活跃分子”。周素娟告诉他:只要做到一节课不乱动,就给他发奖状!这个“诱惑”对麦麦提非常管用。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你能信守诺言,表现出特别的定力,被评为‘希望之星’。”当周素娟在全班同学面前郑重宣读“颁奖词”,并将印有这些字的奖状颁发给麦麦提时,他高兴极了,因为这是他上学以来获得的第一张奖状。
“看,他们每个人拿到奖状后,我都会给他们拍张照。”
“这是打卡群,孩子放假在家,依旧会每天打卡诵读。”
……
周素娟打开电脑,向记者讲述着。
在周素娟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摞名单,上面仔细地记录着“胡杨读书社”和五(2)班每名学生的背诵情况。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加入诵读经典的行列,周素娟成立了“胡杨读书社”。
“我带一、二年级的经典诵读课,所以这个读书社就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上学期五年级的一位语文老师生病了,她的班由我暂带,这样我基本上把小学部的每个年级都覆盖到了。”虽然周素娟已年过50岁,但她对教育的热情丝毫不减。
那段时间,周素娟每天早上提前一个小时进入五年级(2)班,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在,她都会领着诵读《大学》,其余陆陆续续进入教室的学生也会迅速走到座位坐下,拿出书本加入其中。
“超过20名学生,我就在黑板上画‘正’字。”周素娟翻出手机上的照片,黑板一角写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她说:“仅5周时间,孩子们就将《大学》前四章读了60遍。”
“我们都很敬佩周老师,她一周20多节课,从不喊累,孩子们也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常在课间、午休时,孩子们会排着队到办公室给周老师背书。”和周素娟同办公室的教师丁克萍称赞道。
“这里的孩子都很质朴,也很聪明,我从一开始的焦虑,到发现一个个小惊喜,再到现在对他们充满了希望。”作为援疆教师,周素娟虽然来学校不到一年,但已经与这里的学生和老师建立起了跨越豫哈的深厚情谊。
采访结束,已近黄昏,走在布满余晖的塑胶操场上,惬意无比。腹有诗书气自华,与善读者交谈,获益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