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中院援疆干部蒋家康
月凉如水,星烁若波,夜晚伫立在办公室窗前,遥望窗外熟悉的门店街道,愈发感觉亲切难舍。2021年9月,我主动请缨,援疆哈密,开启了“豫法使者”的光荣、短暂之旅。来哈三月,从初至陌生到渐行熟悉,终至身心归属,我早已爱上这座位于祖国西部美丽热情且具异域风情的城市。
从地处中原的黄河故里到丝绸之路上的西域门户,从清代随左宗棠进疆的崇武军到现在对口援助哈密,豫哈两地早已结下不解之缘。无论是深受哈密各族群众欢迎的哈密豫园、哈密市图书馆等民生工程上标示的“河南援建”字样,还是一支支来哈援疆的医疗、教育等行业团队,都诠释着豫哈一家亲、同力谋发展的豫哈两地情。
说起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哈密市,让人首先想到的是舌尖上佳肴—哈密瓜。
“远方的客人快下马,请你尝块哈密瓜”,旋律优美、充满异域风情的歌曲《请你尝块哈密瓜》,让人过耳难忘。
我走访农户了解到,受新冠疫情影响,哈密瓜、大枣、葡萄干等新疆知名农产品牌不仅销量下降,还遭遇提前终止购销合同等讼诉。
我结合“宪法宣讲周”活动,以“借条如何打”和“干果购销合同如何签”为切入点,在哈密职业技术学校专门为农户学员讲了一堂法治课,帮助他们知晓法律、防范风险、保护权益,为香甜可口的哈密瓜插一双法治翅膀。
哈密是多民族聚居地,有37个民族血脉相连、共存共融于这片热土。
记得参加一次6人“小聚餐”,竟是维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满族和汉族6个民族“大团聚”。大家谈天说地,毫无障碍,尽显“民族手足情,共爱大中华”。与领导、同事们的沟通交流促进了我们的民族感情,彼此约定生活中以同胞兄弟相称,这也使我充分理解到了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含义。
如何为民族大团结尽份力呢!我把目光投向双语案件审判研讨,先后11次参加哈密中院、哈密一区两县基层法院案件讨论,与阿不都如苏力·达尔古西、哈德尔江·玉努斯等少数民族法官讨论的热烈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记得进疆前一位领导曾经跟我讲:“三个月足以深度了解一个地方,援疆是人生难得的历练和机会,要倍加珍惜……”现在想来感同身受。夜深人静时常会扳指细算所剩天数,不是因为盼望回家,而是因为恋恋不舍,因为这里已是我的家乡。朝夕相伴的同事、拾阶而上的办公大楼、美味可口的西域美食、热情奔放的民族歌舞等等,都让我对这个地方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
留哈的时日不多,情不自禁想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而我何时能再别哈密,再续这段援疆情缘,但又坚信这里帮助过、关心过我的人和共过的事会经常在梦中出现,化作一生留念。
三个月来,我用有限的时间实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作为豫哈两地法院使者,我分享交流了河南法院的经验做法,在疆留下了河南人民的深厚情谊,返豫我将带回雪莲精神、胡杨精神、军垦精神、戍边精神。
援疆历程即将结束,援疆情谊会永远延续,援疆豫法人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