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时代 不负韶华
漫漫丝绸路 悠悠援疆情
月凉如水,星烁若波,夜晚伫立在办公室窗前,遥望窗外熟悉的门店街道,愈发感觉亲切难舍,心中沉思离开这座城市的日子越来越近,只是临别方知自己紧抓不愿放手。时光如白驹过隙,弹指间来哈已三个月,援疆哈密、工作哈密、生活哈密、情留哈密,从初至陌生,到渐行熟悉,终至身心归属,灯火阑珊处的蓦然回首,猛然意识自己早已深深爱上这座位于祖国西部美丽热情且具异域风情的城市。之所以喜欢一个城市,不仅因为那里的风景,更是因为那里的人。援疆期间与哈密工作生活的单位同仁、援疆前辈、在疆同乡、民族兄弟姐妹等一个个鲜活主角交流交融中,结下的豫哈两地情、民族手足情,共同凝聚出大爱无疆的援疆情。
陌 生
作为河南法院第二批“柔性”援疆干部,我肩负着援疆这份光荣且有责任的工作使命,于9月8日抵达哈密。哈密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位于新疆东部,地跨天山南北,驻地伊州区,辖一区两县。
初来乍到,行走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处处新奇的景象令人应接不暇。香气四溢的烤羊肉串儿、劲道十足的拉条子、油辣滑麻的大盘鸡等西域美食,伴随着浓烈悠扬别具特色的民族音乐,瞬间征服了本就敏感的味蕾,也提醒自己已处千里之外的异域他乡;微光晨曦、东方欲晓,朝霞伴随着这个城市一起从甜梦中苏醒,透过酒店玻璃,蔚蓝的天空,和煦的阳光,与我共同憧憬着全新一天的所见所闻;初到哈密中院,全新的办公环境、不同的工作模式、素未谋面的同事,甚至一度走错的办公室,都让我重温刚上班时的青涩拘谨;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陌生的街道、匆匆的人群,远离亲人、朋友,回到住处留下孑然一身的孤独寂寞。当陌生渐渐褪去,我开始第一次在这个城市晨跑,第一次到当地公园散步,第一次去伊州区法院调研,第一次至“访惠聚”工作队,第一次与中院同事聚餐,第一次和哈密共度中秋,第一次……。
慢慢地和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的人交流熟悉。
熟 悉
秋天的哈密层林尽染、满树黄花,瓜果飘香、硕果累累;冬天的哈密户外冰冷刺骨,室内温暖如春,外表冷漠、内心炽热。秋去冬来,陌生到熟悉似季节交替般自然。哈密很美,哈密下辖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更是把美展现到了极致。熟悉哈密一定要熟悉巴里坤,一个夏秋都会降雪的城市,有长年冰雪覆顶的巍峨东天山,有一望无际的巴里坤大草原,有碧波荡漾的巴里坤湖,有辽阔无垠的茫茫戈壁。
工作原因数次前往巴里坤,当车子行驶在通往天山北部的曲折山道上, 蓝天、白云、戈壁、松林、雪山、草原、羊群、毡房,时而云雾缭绕、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雪花纷飞,切身体验到一日四季、四季不同的惊艳风光。汉唐以来开放的巴里坤各地文化碰撞共存,各民族交流交融,汉满古城、甘露川大河古城、地藏寺仙姑庙等等,一座座古城、庙宇无声地渲染着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说到雪山就不得不提雪莲,它们顽强地生长在冰川附近的极寒之地,它们傲霜斗雪、冰清高洁,始终与雪山为伴,默默地守望盛开,时刻提醒着我们每一名援疆干部要践行雪莲精神,要有甘于奉献的情怀。
伊吾县,一个富有浓烈红色文化氛围的边境小城,胜利峰上依稀可见的散落弹痕,使我们虽未亲历却能感受72年前伊吾四十天保卫战的惊心动魄、战斗惨烈,边疆战士们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英勇精神我们要永远缅怀、代代传承。伊吾县极具代表性的秋季胡杨美景令人神往,一眼望不到边的广袤戈壁上,形态各异傲视群沙的胡杨林,片片金黄,光彩照人;胡杨林不仅给人带来迷醉的视觉盛宴,它们身上那种千年不死、死而不倒、倒而不朽的坚韧不拔更是指引我们负重前行的精神食粮;见到戈壁滩上的胡杨,你会觉得它不仅仅是一种树,更是一次人生不屈拼搏、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洗礼。
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援疆之旅不仅让我们熟悉了解一个地方,更让我们经风雨见世面,更让我们快速成长全面提升。
归 属
如果今后有人问起:“你的故乡在哪里?”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我的第一故乡在河南许昌,我的第二故乡则是新疆哈密”。
记得进疆前一位领导曾经跟我讲:“三个月足以深度了解一个地方,援疆是人生难得的历练和机会,一定要倍加珍惜……”,现在想来感同身受。夜深人静时常会扳指细算所剩天数,不是因为盼望回家,而是因为恋恋不舍,不再想家,因为这里给我家的感觉,这里已是我的家乡。朝夕相伴的同事、平易近人的领导、拾阶而上的办公大楼、栖居数月的酒店住处、美味可口的西域美食、热情奔放的民族歌舞等等,哈密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都让我对这个地方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边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留在哈密的时日不多,情不自禁想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而我何时能再别哈密,何时能再续这段援疆情缘,但又坚信这里帮助过、关心过我的人和共过的事会经常在梦中出现,化作一生留念。
豫哈两地情
与援疆相伴的不仅是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的美食美景,更多的是一生一世、亘古不变的援疆情缘。
从地处中原的黄河故里到丝绸之路上的西域门户,从清代随左宗棠进疆的崇武军到现在对口援助哈密,豫哈两地早已结下不解之缘。无论是深受哈密各族群众欢迎的哈密豫园、哈密市图书馆等民生工程上标示的“河南援建”字样,还是一支支来哈援疆的医疗、教育等行业团队,都诠释着豫哈一家亲、同力谋发展的豫哈两地情。
近年来,河南积极贯彻落实第二次、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第七次、第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动项目援疆、产业援疆、智力援疆,一批批河南援疆人在哈密留下了工作足迹,留下了生活身影,与哈密各族人民结了一份份深情厚谊。作为河南法院系统柔性援疆的一名成员,回首过往岁月,在哈密中院这个大家庭,忘不了与同事们加班加点的讨论案情,忘不了同事们在“访惠聚”工作中的艰辛付出,忘不了同事们一句句“工作是否适应、生活是否习惯”的温情问候。
在中院民二庭这个小家庭,朱滢庭长美丽优雅、温婉和蔼,既是领导,更是大姐;黑红飚法官、邱洪法官法律功底深厚、工作认真负责;张晓丽副庭长与我年龄相仿,同屋办公,工作上取长补短、共同学习,生活中互帮互助、家人相待;还有法官助理杜苗苗、书记员微微、小罗、小唐……他们一个个既是同事亦是亲人朋友。
民族手足情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新疆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民族习俗、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这片边疆热土上共存共融。
记忆深刻的一次周末聚餐,六个人,竟汇聚了维族、哈萨克族、回族、汉族四个民族,大家谈工作、论生活,分享各自民族风俗,没有地域之分、民族差别,只有团结包容、手足亲情。通过与伊州区法院副院长阿仙古丽·买卖提的交流,了解到古丽在维吾尔语里是花朵的意思,阿仙古丽是其本人名字,买卖提是其父亲名字,第一次深刻记住一个复杂少数民族名字;中院民一庭副庭长阿不都如苏力·达尔古西教会我“朋友”“你好”等常用语的维语发音,超越工作范畴的沟通交流促进了我们的民族感情,彼此约定生活中以同胞兄弟相称;还有尼亚孜·依不拉音、吐尔逊阿衣·阿不都热衣木、哈得尔江·玉努斯、阿衣古丽·哈斯木,与这些少数民族兄弟姐妹的交流交融,使我充分理解到了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切含义。
大爱援疆情
三个月来,我先后深入哈密一区两县的石油法庭、花园法庭、萨尔乔克法庭、淖毛湖法庭体验学习。也曾与中院同仁同甘共苦一起评查、研讨案件至深夜。在此,我想致敬哈密法院同仁们舍小家、顾大家,为人民法院审判事业所做的默默奉献;
三个月来,我积极到左公文化苑、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园、下马崖边境派出所接受爱国爱疆教育。在此,我想致敬前辈先烈们强边固防、保家卫国的丰功伟绩;
三个月来,在红星军垦博物馆感动于军垦战士睡地窝、吃窝头、铸剑为犁、兴修水利、变戈壁为绿洲。在访惠聚工作队感动于党员干部在驻地常年累月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在此,我想致敬新时代新疆各级干部为边疆稳定发展付出的孤独坚守。
三个月来,感谢哈密中院领导同事们在工作上的大力支持、鼎力相助,让我收获了满满的同事情;感谢援疆前指的严管厚爱,援疆前辈的不吝赐教,同批援友的患难与共,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援友情;感谢扎根哈密的河南疆一代、疆二代生活上的关心关怀,让我收获了满满的同乡情。同事情、援友情、同乡情、民族手足情、豫哈两地情,最终凝聚出的大爱援疆情令我刻骨铭心、终身铭记。
三个月来,我砥砺前行、无怨无悔,有限的时间,实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古有张骞、班超不辱使命、胸怀壮志、出使西域,名垂青史的历史伟人我们难以企及,但作为豫哈两地法院使者,在疆我分享交流了河南法院的经验做法,在疆留下了河南人民的深厚情谊,返豫我将带回雪莲精神、胡杨精神,返豫我将带回军垦精神、戍边精神。
三个月的援疆路,是极为充实的一段经历,是没齿难忘的一段岁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援疆历程即将结束,援疆情谊会永远延续。今后,我将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始终秉持家国情怀、始终胸怀忠诚担当、始终坚持团结奉献,靠奋斗实现美好理想,用努力书写生命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