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远居祖国西北部,听闻那里山脉亘古沉稳、人民善歌乐舞,脑海中勾画过遥远的她,却总似蒙着面纱的姑娘,少了些许真切。2021年9月8日清晨,登上飞往哈密的航班,俯望窗外,江河东去、峰峦渐现、雪映蓝天,这次不是旅行,是旅程,宝贵的“柔性援疆”之行。来哈三月,记忆中的一帧帧一幕幕,都是独一无二的珍贵与体会,三场瑞雪飘落肩头时,更为回忆添上一抹生动。
哈密,“西域襟喉、中华拱卫”,这片土地承载着怎样的悠久与厚重,千年岁月刻画下怎样的历史与印记,和平时代又经历过怎样的冰火淬炼,答案写在一座座古城遗迹中、镌刻在一座座革命丰碑上、浸染在猎猎红旗里。白杨沟古城,昭示着华夏文明在汉唐时期对这片广袤热土的浸润;百年左公柳,传颂着左宗棠63岁抬棺出征、抵御外侵、收复新疆的铁血豪情;红军西路军,风雪祁连山、浴血河西廊;伊吾保卫战,钢铁英雄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建立新中国,用血肉之躯铸就钢铁长城。从先人到先烈,他们用一身铁血傲骨,历经千年凝练成一股强大精神力量,感召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护国守疆。
时光流转,领先广场上,建党“100”年的红色大型标塑在碧蓝天空的印衬下,夺目炽烈。广场周边的商圈熙熙攘攘,冬日的寒冷也在暖阳下的冰糖葫芦铺、板栗红薯摊中消散。向南约五百米,哈密市中级人民法院临路面西而立,这里就是我此次工作的地方,这里有我朝夕相处三个月的同仁们。
这是一支来自祖国天南海北的多民族法院队伍,有毕业留疆的、有外地考录的、有疆几代的、有本地土生土长的,每个人带着自己的故事与未来相聚在此,风雨同舟,一路前行。
根据工作安排,我成为立案一庭一员。初来乍到,既好奇又忐忑,庭里基本都是少数民族同志,第一件颇费脑筋的事就是记名字,大家见我苦恼,笑哈哈的说称呼简称就好。窗口部门与各族群众接触最为频繁、密切,除了汉语立案,还专设有维语、哈萨克语立案窗口,第一次拿着民语的诉讼材料,看着线条般的符号,深刻感受到“56个民族,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庭里的杰恩斯拜克法官更是精通汉、维、哈三语,不禁感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民族法官,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与坚持。
“访惠聚”这个词于我是陌生的,但吐尔逊阿依副庭长却相当熟悉,她用三年时间,远离家庭、单位,扎根离城区七十公里的五堡镇,与当地群众一起吃住,帮助生产、生活,化解纠纷矛盾,融为一体。如她这般驻扎基层的人民法官还有很多很多,是当地法院除审判执行主责主业外,长期持续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与责任。一批又一批的法官,以“年”为单位留在乡村,把自身理想价值融入基层一线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并与各族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经此涵养的为民情怀,也为审判执行工作有效化解纠纷奠定坚实基础。
信仰可抵岁月漫长,办公楼里一盏盏点亮黑夜的灯,党组会的统筹部署,审委会、专业法官会的意见争鸣,周六也正常办公的诉服窗口、垂首阅卷的法官、奔走于城市乡村的执行干警、手指翻飞的书记员、无处不需的后勤保障,他们用忠诚、为民、敬业擦亮胸前法徽。和平年代有着不一样的风浪,哈密法院的同仁们在前行中练就坚定意志,扛起各样重任,守护着公平正义、百姓期望、山河家园。
天山之巅的雪莲、大漠戈壁的胡杨,用坚韧顽强叹生命之辉煌。新疆各族儿女,已融雪莲、胡杨之精神入血脉,百折不挠守疆固土、凝心聚力建设家园。踏上哈密土地的那一刻,我又怎能想到这一程,既是豫哈两地工作之交流,也是对自己的精神洗礼,必将成为生命中宝贵财富、力量源泉。
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刘雯
2021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