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东天山脚下,有个美丽的地方与河南心手相连,那就是河南省对口援助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在河南与第十三师之间,横亘着2400多公里的山和水,既便如此,一批又一批的河南援疆干部、专业型人才相继来到这里,在东天山脚下挥洒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才智,高质量书写着对口援疆工作的新时代答卷。
张东锋作为河南省第十批选派的援疆干部,于2020年4月来到这里,开展为期十八个月的援疆工作,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感广受受援单位和广大患者的好评与厚爱。
回首初来援疆时,仿佛就在昨天,援疆工作的点点滴滴,信任与感功常在,温暖共自豪长存。500多个日日夜夜,皑皑雪山,见证着他扎根边疆,奋斗不息的忙碌身影;茫茫胡杨林,诉说着他一片赤诚的豫疆情。
张东锋是河南省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拥有多年临床经验。他熟练掌握各种病因所致的痛、眩、麻、木、痉、瘫等疑难病症,尤其擅长对各型肝豆状核变性、脑梗死、脑出血、意识障碍等神经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初次见到张东锋博士,一副镶嵌在他那张白净脸庞上的近视镜,彰显出一股浓重的书生味儿,更没想到年仅40多岁的他已在医学事业上成就非凡。
支援边疆 从中原大地来到戈壁大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地处天山山脉东延,是内地进疆的首座兵团城市,与哈密接壤。这里水资源匮乏,气候干燥,自然环境恶劣。援疆前,张东锋对这里的自然环境及生活条件已有所了解,但到了这里,才算切身体会到种种不适。干燥的气候导致他经常流鼻血,还患上了过敏性鼻炎,尤其是到了晚上就会感到心慌,依靠服用安眠药才能助其睡眠。到了冬季,这里的气温达到零下20摄氏度,都要穿过膝的棉大衣来御寒。这些对于在内地长大的他来说,的确是一个莫大的考验。
初到哈密,语言交流不便、饮食生活不适、文化背景不同等诸多困难让他深切体会到了边疆的苦,但他没有惧怕,没有退缩,顾不得一路的风尘和疲惫,便很快投入到了当地的工作之中。
栉风沐雨 砥砺前行
张东锋作为河南省专家型医疗人才,被委派到第十三师红星医院任脑血管病诊疗中心神经内科主任。上任伊始,他便对科室当前的运行状况及模式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了解。全科室现有医护人员三十余人,队伍年轻化,平均年龄均在30岁以下,且由于病患少,基础知识及临床经验相对薄弱,尖端技术力量匮乏,尤其在神经疑难病症的科研方面,已成为困扰科室发展的最大屏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此,张东锋与科室成员一道,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予以完善,制作流程并付诸实施,制订了科学合理的业务学习计划,对全科人员定期开展业务知识讲座,疑难病例大讨论等活动,开展规范化带教的同时,重点对骨干力量进行手把手,一对一的指导。一年半的援疆岁月,张主任将自己23年来所积累的医学知识与丰富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科室的同事们。
“张主任每天坚持带领大家对疑难危重患者进行有效查房,还给我们定期开展教学讲课,给我们传授了新技术,新理念。有了张主任的传帮带,我们的医术水平提高的很快,大家都得到了共同进步。”说到张东锋的到来给科室带来的新变化,医生黄明赞不绝口。
医者仁心 传递赤诚援疆情
张东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医学工作是枯燥的,要耐得住清苦,静得下心。”在带领团队发展的道路上,他提出临床促进科研,科研推动临床,从科研的角度出发,把临床做得更精细化、合理化,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为患者服务,解脱他们的痛苦。
默默无闻献真情 一腔热血建边疆。在张东锋的科学带领下,科室业务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患者满意度和信任度不断增强,一年多来,张主任为多名误诊患者确诊了帕金森病、重症肌无力、假性甲旁减综合症、Toloas-Hunt综合征等神经疑难病例,帮助患者摆脱了疾病带来的痛苦。接触过张主任的患者及家属们无不对他肃然起敬,而这些对于张东锋来说,收获了民族团结的友谊,得到了尊敬与爱戴,更感到自己援疆的价值所在。每一次诊疗活动,都有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作为一名援疆人才,他时刻保持作为对口支援单位工作的一面旗帜。看到一个个患者从病魔中解脱出来,看到一个个患者临床症状出现了奇迹,听到一个个患者用真切的话语说到你回去了我的病该怎么办时,才真正感到了他援疆意义的真实体现。
救死扶伤 不改初心
“张主任,是你救了我姨,救了我们一家人呀,我对你真正感谢。”患者的外甥向张东锋鞠躬致谢并操着生硬的汉语说道。2020年12月13日上午,在红星医院神经内科12号病房里,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病患和医者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患者沙热木·阿萨本,是哈密市一名普通的维吾尔族大妈,60岁,因患先天性四肢末端掌指关节以下发育畸形缺失而终身未嫁,生活仅靠1000多元的低保金维持,十分清苦。2020年6月下旬,该患者出现渐进性全身僵硬、四肢不自主抖动。后逐渐恶化为全身无力,站立行走困难,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先后在多家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脑梗死”、“帕金森综合征”、“癔病”、“渐冻症”等疑难疾病,采取过多种药物治疗、针灸、理疗等方式,但均无明显改善。12月初,患者的病症越发加重,躺卧时一种姿势维持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全身疼痛难忍,尤其夜间睡眠时,1-2小时就要翻一次身,严重影响了她和家人的生活。经人介绍,12月4日她来到红星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张东锋经过对其会诊,诊断为“stiff-person syndrome综合征”。随即决定打破常规对其给予激素长疗程应用及对症药物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并可独自下床行走,立杆见影的效果得到了患者亲人的高度赞誉。
今年41岁的杨女士,5年前她分别做了两次手术后,逐渐出现双上肢不自主抖动,一年后出现全身不自主抖动,家人带着她反复到乌鲁木齐、兰州等多家医院就诊,检查结果比书本还厚,结果均被诊断为“帕金森病”,常年治疗并没得到明显改善,杨女士甚至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单位只好让她常年病假在家疗养治病。当得知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专家来红星医院援疆坐诊,她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了张东锋。经过张主任认真细致的检查,发现该患者走一字路非常稳准,转弯敏捷,没有出现肌肉强直,便对她说:你这不是帕金森病!多年面带愁容的杨女士,听到后完全不敢相信!张主任告诉她帕金森病有四大主征: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手抖不是帕金森病的唯一症状,运动迟缓(走路慢),生活像电影慢动作才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的“通病”。最后杨女士诊断为心因性震颤,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很快杨女士又回到她热爱的工作岗位上。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援疆伊始,张东锋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即留下一项技术,带出一个团队,培养拔尖人才,造福一方百姓。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工作中,他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的同事们,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既是科室领军人,又是一名医生,凭着一腔热情,把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到科室管理与各项工作中,在他的带领下,科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基本达到了整体协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标。此外,他还带领科室成员参与撰写了遗传性基因检测在神经学临床诊断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标书,并获得了项目专项自助。
治病救人,这是医务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不得懈怠。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一年半的援疆路上,张东锋肩挑双重重担,身负国家使命,失志不渝,执着奉献,但在每日忙碌的工作中,却忽略了对远在家乡的亲人的关怀。
在决定援疆之时,想到家里80岁的老人,即将上高三的女儿,还有尚未入幼儿园的儿子,张东锋内心深处十分矛盾,但面对国家使命,他还是毅然选择了援疆,身在异地,500多个日日夜夜里,让他更加思念亲人,同时也愧对儿女,他说,待援疆结束,我一定会好好补偿亲人和儿女,因为他们是我援疆的动力,人生的骄傲。
为了哈密美好的明天,张东锋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努力着,默默地奉献着,默默地谱写着一首首感人的诗篇;为了边疆人民的需要,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献给了哈密这块充满了希望的热土,献给了哈密的各族人民。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有一种爱叫奉献,有一种情叫无私。张东锋会永远怀念自己这段美好的援疆历程。
撰稿:李志国
编辑: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