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月份的巴里坤,在经过漫长的冬季后,逐渐褪去了银装,大地慢慢披上了绿色的花草。来自开封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张伟也踏上了巴里坤的土地,开始了为期18个月的医疗援疆生活。
张伟从河南省开封市人民医院来到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人民医院对口支援,不远千里,利用自己的医学专长,为塞外边陲的老乡们送去健康。当谈到援疆的初心,张伟说他既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一名医生,有责任也有义务响应党的号召,去帮助新疆的少数民族同胞。
在交谈中得知,张伟不但是位急诊科专家,更是个“爱奔走”的人。他老家在山西,本科就读于山西医科大学,毕业后到河南开封工作,期间去北京进修,又娶了一个湖北姑娘,现在入疆医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为了自己热爱的医学专业,张伟“奔走”于祖国各地。张伟深以为作为一名医者,不能局限于在一个地区诊治病患,多闻博见,才能查漏补缺,更好的去服务患者。没有什么比一片百废待兴的土地更能吸引知识分子。如果一片土地什么都有,这也就意味着它什么都不需要。那么,万钟于我何用焉?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如此,在发达的城市多一个医生少一个医生可能差别不大,但在边远地区,如果多一些像张伟主任这样心存大爱的医生,很多生命可能会得到挽救。
作为一名急诊医生,张伟“奔走”于医院与病患之间。新疆各地县区都有几百公里的距离,有时接到一通急诊电话,往往要驱车几个小时才能接到病人。面对遥远的距离,恶劣的天气,不便的交通,陌生的环境等各种困难,张主任都从来不会退缩。在他的带领下,急诊科团队攻克多项原来的棘手问题,顺利完成了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急性心衰、急性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急性哮喘、各种休克和常见中毒等抢救工作;同时将河南的一些先进治疗理念及模式在当地加以试行并推广,如开展“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临床路径”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效果。其中,“胸痛中心”是反应一个医院救治能力水平的最好体现,而这项工作在巴里坤县医院刚起步。胸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特征性表现,当出现胸痛时应该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如果延误了救治时间,患者可能会失去生命。在张主任的建议和指导下,胸痛中心建立后,胸痛患者的预后有了明显改善,胸痛患者的死亡率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减少。张伟所在的急诊科身先士卒的参与院前120出诊和危重病人转诊,配合医院完成疫情防控等工作,积极参加各项送医送药送健康下基层义诊活动。一年半的援疆岁月,张主任诊疗患者420余人次,救治危重病人20余人次,教学查房60余次,在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同时,也和医院同事以及大多数少数民族患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作为一名学者,张伟“奔走”于国内外医学前沿文献资料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是他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基本要求。张伟说特别是急诊医学方面,干的工作相对复杂且多,不是单看哪一科或哪一种疾病,需要的技术要全面,需要的知识重点不只是深度,还有广度。因此张主任就把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研究利用,由浅入深,牢记在心,用仅有的休息时间,在案牍中挑灯夜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于汲汲里前行,才显得运筹帷幄。
作为一名老师,张伟“奔走”于病房和“教室”之间。“可能自己多讲一个知识点、多教会一个医生应急救援,就有可能在某个时间多挽救一个生命。”张伟深感自己身上责任重大。他定期开展理论课讲授、教学查房,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和示范,组织疑难病例讨论等,让病区各级医师都熟悉和了解急诊科常见病的基本理论和诊疗规范,能对急诊科常见病进行独立的基本诊治。张伟还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反复学习和培训,制定了急诊科相关制度、实施方案和抢救流程,填补了巴里坤县医院在该方面的不足。
援疆工作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每当谈起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时,张伟还是抑制不住的激动,那是胜利的喜悦,巴里坤人民需要这样的白衣天使。张伟说,“援疆工作是辛苦的,也是幸福的。在这片边疆热土,奉献自己的青春,是我的光荣,也续写了我人生重要的一章。”
撰稿:张祺
编辑:刘珊 王曦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