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担当。2020年4月初,来自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孙健伟作为河南第十批援疆医疗专家,飞赴千里之外的新疆建设兵团十三师哈密红星医院。这已经是孙主任的第二次援疆之旅,可以称他为“缘疆人”。自援疆以来,临床、教学、管理、科研……,孙健伟“几手抓”,为哈密的广大儿童撑起了一片“健康蓝天”。
倾尽全力 奋斗开创“新格局”
陌生的工作环境、恶劣的气候丝毫没有影响孙健伟的工作热情,接过援建红星医院儿科的重担,他就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为自己制定了周密的援疆工作安排。
红星医院,孙健伟在上次援疆工作中已经有所了解,这次援疆再次沉下心深入临床调研,他发现儿科医护梯队存在断层、高年资医师少、亚专业临床人才缺乏、专业化团队建设不足等诸多问题亟需解决。如何加强科室团队的整体发展,孙主任逐步捋清思路,提出适合儿科现状和发展的整改措施,并逐步推进实施。
“我们援疆时间很短,加之疫情防控期间儿科医生少,大家工作压力都很大,我想为大家多分担一些。”儿科全体医护人员见证了孙健伟与时间赛跑的场景,他快速有效地了解科室现状,仔细聆听医护人员交接班,指导年轻医生制订合理的诊疗方案,将发现的问题及患者的病情变化都详细记录,生怕工作繁忙导致遗漏患者病情。
作为儿童危重救护方面的专家,孙健伟通过开展科室讲座、儿童救护小课堂、义诊等活动,广泛普及儿童紧急救护知识;规范科室的诊疗标准,方便临床一线医生使用;规范诊治流程;创新产儿科合作模式,致力为儿童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促进本院新生儿医疗发展。
孙健伟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在红星医院组建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他利用医疗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危重新生儿救护经验,撰写了项目申报书,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终于在他二次援疆期间将红星医院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的建设提上了日程。此外,孙主任还首次在红星医院使用了高频呼吸机辅助通气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极低出生早产儿脐静脉置管等四项新的医疗技术,填补了哈密地区和红星医院儿科治疗领域的空白。
全心全意 培养团队“谋发展”
“选择援疆的那一刻,我就明白自己的职责,变‘输血’为‘造血’,‘传帮带’培养和转变医护人员的诊断、治疗、护理理念,教会他们工作方法,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孙健伟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在工作中,不论何时何地,他总是利用一切时间,抓住所有机会,将自身所学的诊疗方法和理论知识传授给儿科的医务人员。在每周的教学查房、每日查房期间,他都会讲解一些相关疾病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协助科室医生共同处理危重患儿并进行现场指导,及时给大家讲解诊断治疗中注意事项,随时向大家传递新理念及方法。
孙健伟非常注重人才梯队的建设。入疆伊始,他除了为儿科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致力将技术传承由“一个人会,变为一个团队会”。通过日常教学查房、查体培训、病例书写指导、多学科疑难病讨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等,不断培养科室医生的临床医疗能力;通过儿科住院医师小讲课、疑难病例讨论、临床操作技能培训等,系统培训儿科医生们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儿科常见病临床指南培训,分享学习最新进展诊疗指南等,不断更新骨干医生的知识库,打牢科室医生基本功,锻炼临床思维,提升诊疗技能。
胆大心细 健康守护“勇担当”
“感谢孙大夫救了我的孩子一命,更是救了我们这个家庭,谢谢您!”在红星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门口,一位父亲紧紧握着孙健伟的双手,激动得哭成泪人,家属将一面“医德高尚、艺术精湛”的锦旗郑重的交到了孙健伟的手上,这面锦旗承载着患儿重生的希望和孩子父母满怀的感激。
2020年6月3日晚上,一名孕30周早产儿因肺发育不成熟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孙健伟得到通知后,第一时间赶到科室,在有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启用气管插管高频呼吸机治疗手段稳定呼吸衰竭。治疗后期,孩子的病情多次反复恶化,出现消化道出血等严重情况,孙健伟凭借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精湛的医疗技术,实时根据患儿的病情调整医疗手段,最终经过45个日夜的救治,成功将孩子治愈出院。
在红星医院的援疆工作,对孙健伟来说不仅是一种历练,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援疆工作尚未结束,孙主任也将在自我建设、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援疆,更是“缘”疆,哈密各族人民的热情、真诚、纯朴和这段在他乡的工作经历,将令他难以忘怀、永记心间。
撰稿:闫斌
编辑:刘珊 王曦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