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一个午后,从千年古都开封到巴里坤县人民医院来援疆的李刚接受了我们的采访。采访的地点选择在2020年11月刚刚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中医大楼,崭新的环境,齐全的康复设施,多元化的中医场景,让记者感到仿佛身处大城市的医疗中心,这栋大楼也是巴里坤县的百姓第一次不用出远门,就能享受上便捷的康复医疗的地方。
整个访谈过程,李刚主任没有一点紧张,他侃侃而谈,好像主人在招呼来访的客人。一年半的援疆时间让李刚在陌生的巴里坤有了主人翁的感觉,这也是我们在看到他办公室里一整面墙上挂着的锦旗后才渐渐理解的,这里的老百姓爱他敬他一点都不比家乡的亲人少,或许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精髓吧。
说起援疆,李刚脸上洋溢着的满足感,令所有人印象深刻。在工作条件、气候环境、病患交流、团队辅助、药品配备等方面都不如内地的时候,在援疆工作结束的时候,他依然有着自豪的笑容和一双如炬的双眼。
当得知有援疆的工作机会时,李刚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即使对新疆当地的情况充满未知,他还是义无反顾的踏上了飞往新疆哈密的航班。迎接挑战、敢于探索、内心笃定,打破了大家对中医领域以往沉稳、传统、保守、循规蹈矩的理解。
李刚从开封市中医院不远千里地来到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后,让他感到出乎意料的是当地少数民族对中医十分推崇,老百姓很信任援疆干部,来医院找自己看病做康复的人络绎不绝,第一关群众基础算是过了,但挑战也随之而来。
由于环境和医疗条件的因素,这里的人生病情况多且杂,务农人数尤其多,胃痛、腿痛、脑梗、高血压等各种病都会经常遇到。在内地,医院的科室设置精准垂直,主治医生只需把主业针灸康复做好,其他的疾病有专门专家负责,但在巴里坤,面对各种复杂且持久的疾病,只能靠自己,再加上与病患交流也是一大难题,如果不能准确理解病人的表达,治疗和康复工作都会很棘手。虽然县医院也考虑到这种情况,为援疆医生配备了双语翻译,但在翻译专业的药品名时也会有阻力。面对工作难度的不断加大,李刚主任每天下班回到宿舍都要挑灯夜读,不断学习,重温专业知识,他还自学了一些简单的英语词汇,能基本满足与病患之间的交流。每每看到那面鲜红的党旗,回想起少数民族同胞渴求帮助的眼神,夜晚灯亮的时间又增长了一些。
通过采访同科室医生和患者,大家都说自李刚主任援疆以来,给县医院和中医科室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除了保证正常门诊外,李刚积极参与科室管理,带领科室人员进行业务查房,质控科室病历。他大胆创新,引进“埋线疗法”,优化科室诊疗项目,并逐步开展火针、温针、水针、艾灸等治疗项目,形成套餐模式。李刚主任主动参加医院师带徒工程,助力医院人才培养,通过孜孜不倦地教导,所带徒弟都顺利考取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他说:“医疗援疆的工作重点是加强人才培养,强化受援地医师的‘自我造血能力’。要争取在援疆工作结束时,达到把技术留下来,人才带起来的目标。
”李刚在工作中发现援疆医生在讲台教学,大家只听,效果不太理想,他提议改变工作方法,大家轮流讲课,每个人都要找资料、做课件、上讲台,人人参与进来,这样才能有更深刻的印象。同时,李刚主任非常重视科室人员对康复知识的学习和康复技能的培训,他借助网络连接开封市中医院康复科,施行网络授课,实时观摩诊疗现场,提高当地医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工作之余,李刚还会带领科室医生利用健康知识讲座、义诊、发放传单及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向当地老百姓进行健康科普宣传。
采访中,李刚主任同我们分享了让他至今记忆深刻的一件事。2020年10月的一天,那天雪下得特别大,积雪很厚,湿滑的路面上一位哈族老太太提着饭盒,拖着患有风湿病的腿脚艰难地向病房走去,自己刚好下班,一眼就认出了这位老人正是中医病房一个患者的家属,她每天都来给老伴送饭。李刚立马上前打招呼,主动帮老太太提饭盒,搀扶着她去病房,路上李刚和老人聊了老伴的病情,并且宽慰她,没想到这件小事老太太竟然一直记着,得知自己援疆临近期满,准备返回河南,老人特意提着奶疙瘩和酥油来医院感谢。李刚说自己当时非常感动,没想到一个无心之举,竟让他们惦念至今,还专程来表达谢意,这份淳朴且宝贵的情谊会让他永远记在心里。
下班后,李刚喜欢围着县城遛遛弯,感受一下美丽的巴里坤草原,虽然离家2000多公里,与家人分别,但他会时常与妻儿视频,让他们也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看看这里的雪山草原,女儿也很高兴,她知道爸爸在祖国最需要他的地方,默默的做出自己的贡献。
即将带着圆满完成的任务回到家乡,“感谢”一词在李刚主任话中不断被提起,感谢组织、感谢医院、感谢同事,更要感谢巴里坤的人民,能让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少些病痛,让他们在草原上快乐的生活,李刚对这段援疆经历很知足、很满意,如果以后还有这样的工作机会,他依旧会一往无前。
撰稿:张祺
编辑: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