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知天命,吾其达此生。”年过半百,拥有近30年医学临床经验的胡俊杰来自河南省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谈及为何来援疆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想要在工作的最后几年拥有一段援疆经历,没有多想就向上级组织递交了申请书。”
2020年,经过层层选拔,胡俊杰被确定为援疆干部人选,在各级领导的殷切期望下,在各位亲人的鼓励支持下,他告别家乡,踏上了前往新疆的旅程。
伊吾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由于地域差异、环境不同、语言不通,河南的援疆干部来到这里工作,面对的最大难题首先就是语言障碍,急诊科这样的问题尤为突出。当地居民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居多,年轻人还能说一点汉语,但上了年纪的老人能听懂汉语的不多,会说一点的少之又少,虽然医院也配备了专门人员来做翻译,但遇到病人数量多或出现复杂问题的时候,胡俊杰只能让科室的当地医生帮助沟通,而日常看诊时,他都会耐下心来,通过“身体语言”,慢慢地和病人交流。随着一段时间的融合,胡主任已经能听懂简单的当地语言了,通过与他的沟通,来治病的少数民族同胞也学会了不少汉语。
初到伊吾县人民医院,胡俊杰发现这里的硬件设施无论从办公环境还是科室的诊疗设备都很齐全,有些仪器甚至比内地的还要先进,但是医疗人才严重缺乏,甚至每个科室都会缺人。如何充分利用医院和急诊科室现有的条件开展工作,最大限度的提升医疗质量,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是胡俊杰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胡俊杰走访医院各科室沟通了解情况,积极参与科室的建设及规范化管理,梳理科室规章制度,制定危急重症病人的抢救流程,为科室的进一步发展献计献策。胡主任所在的急诊科是医院里医疗技术相对较强的科室,即便如此,他仍然不敢有丝毫松懈,时常鞭策着周围的年轻医生,告诫他们,“医学是一个不断进步发展的学科,医学理论知识的更新更是日新月异,主动学习医疗知识,不仅充实医生自己,更是对病人负责任的表现。”同时,胡主任还把自己保持进取学习的劲头传递给当地医生,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更是悉心讲解,手把手传授专业技术,并定期组织大家学习理论和临床操作技能,让科室的各项工作规范地开展起来,真正让病人获益。
有一次,医院急诊科来了一名感觉胃部不适的老太太,老人的儿子因为工作繁忙,把母亲送到医院后就匆匆离去了,老人只能自己上下楼去做检查,当她拿着一堆检查结果找到胡俊杰看诊时,已是面色苍白、气喘吁吁。胡主任看了老人的报告单,当即诊断出是心梗症状,情况非常严重,如果再随意走动,极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他第一时间安排科室医生为老太太吸氧、输点滴,随后迅速投入抢救,并根据老人的病症,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急诊处理流程。在胡主任和科室同事的努力下,老人的情况得到了缓解,安全地转入了病房。“在当时紧急的情况下,胡主任有条不紊的带领我们开展救治工作,争分夺秒确保患者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伊吾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一位少数民族医生竖起了大拇指。而胡俊杰只是简单地说,“急诊科就是与时间赛跑,看到病人被抢救过来,康复过来,我觉得比什么都高兴。”
作为急诊科副主任,胡俊杰和其他同事一样,参与科室排班值班,从不搞特殊。不论是节假日,还是下班时间,只要一通电话,他绝对随叫随到。一年多来,只要医院里有危重症病人的手术,他几乎都会参与其中;诊治各种病患近千余人次,抢救各种危重患者30余人次,往返哈密市转运重症病人近30人;利用工作休息时间下乡义诊10余次;积极投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及诊治工作,疫情爆发期间吃住在医院,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除完成急诊科日常工作诊疗外,还担负着接转诊发热疑似病人的任务,期间共接诊救治各种发热病人近20人;在各种诊疗活动中,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及事故……这么多亮眼的事例无一不体现了像胡俊杰一样的河南医疗援疆人才,前赴后继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着的援疆精神。
有过援疆经历的人都有刻骨铭心的体会:只要有过一次援疆经历,就会有一生难舍新疆的情结。回首这一年半的援疆之路,胡俊杰觉得最珍贵的就是点点滴滴串起的援疆记忆,对他来说,援疆结束了,但援疆工作永远不会结束。“这一年多的时间很宝贵,想做的事情很多,但还有很多来不及去做的事情,援疆结束回到内地后,我会加强漯河三院与伊吾县人民医院的联系,借助后方资源,竭尽全力帮助这边的医院高质量发展。因为,我是援疆人。”
撰稿:刘珊
编辑:王曦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