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生一家三口合影(图片由朱华生提供)
核心提示
“不是每一朵花,都可以开放在冰山之上,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棵树,都可以生长在戈壁之上,胡杨做到了;不是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援疆支教,但是,我做到了。”10月9日,来自周口市的援疆教师朱华生骄傲地对记者说。
2020年底,朱华生的爱人曾雪梅报名去哈密市援疆。正是曾雪梅对援疆工作的真诚与热爱,打动了朱华生和女儿朱卿,他们一家人认真讨论多次,对援疆都是持积极的态度:支持援疆,甘愿奉献,做最有意义的事,无悔于人生!
于是,他们一家三口先后来到哈密市伊吾县,“组团”去援疆了!
点燃星星之火 一马当先
曾雪梅,今年51岁,是周口市统计局数管中心的高级统计师。在年前,新疆哈密十三师新建的数据系统急需培训人才,经过慎重考虑,她报名参加援疆,朱华生和当教师的女儿朱卿都非常支持她。
“她单位很多同事当时不太理解,但心里很钦佩。”谈起曾雪梅援疆的经历,朱华生脸上写满了骄傲。
在朱华生的眼中,曾雪梅是一个热心工作、淡泊名利的人,闲不住,累不垮。她精通业务,在周口市统计局数管中心工作多年,甘心奉献。她在年前就报名援疆,但是因为防疫形势,拖到年后才成行。今年3月份,曾雪梅来到哈密市伊吾县淖毛湖农场,担任核算中心主任,负责统计工作。
曾雪梅刚来哈密市的时候,赶上原来从事统计工作的工作人员生孩子,十三师和哈密市统计部门本来就缺人手,她马上全身心投入到各项报表的统计工作中,主要负责一产、三产和名录库的工作,工作繁重又需要精益求精。
“她总是顶着烈日或者迎着寒风去企业和商铺要数据,还要亲自录入。工作中,她遇到自己不太懂的地方,就马上和大后方的周口市统计局各个科室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问题都能顺利得到解决,不影响工作。”朱华生说。
“到新疆之后的每一天,她都热情满满地给我们介绍新疆之壮美、新疆群众的热情和真诚、新疆的馕饼和哈密瓜的美味。”朱华生说,“更夸张的是,她给我们寄来的各种馕饼十几斤,还先后帮助销售伊吾县哈密瓜几千件!光是我们家就先后买了40件之多,送给了亲戚朋友。我来之前可真吃了不少伊吾县淖毛湖的哈密瓜呢!朋友们,谁想吃哈密瓜,找我!”
举全家之力援疆 无悔无憾
朱华生,今年56岁,1988年从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30多年来从事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工作。他当过多年高中语文教师,主动到农村支教3年,也有在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周口师范学院教大学语文和做国培计划讲师的经历。
在援疆前,他是川汇区进修学校的主讲老师,常年担任班主任,曾2次获得区级、市级优秀教师奖,多次获得省优质课奖,是省级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
朱卿,今年29岁,在大学时代就入了党,从河南大学毕业后扎根农村当了一名特岗教师,三年后转正,继续服务农村小学。在朱华生看来,女儿责任意识强,时时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得知我们全家人都愿意援疆后,十三师和哈密市都非常感激和支持,及时协调周口方面,很快就确定了朱卿的援疆支教工作。暑假刚过,她就随队来到了哈密市伊吾县中心小学。”朱华生说,朱卿就边教边学,孜孜不倦。她前几日刚刚讲了一节数学公开课,评价很好。
“家里俩美女都去援疆啦!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我有点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趁现在还算年富力强,女儿也大了,有自己的工作,家庭没有负担,经济条件也可以,不必计较名利得失,大胆去做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朱华生说。
年近六十,时不我待,朱华生远赴千里之外的哈密市,他希望在祖国的西北尽情传播自己30余年的教学经验,举全家之力援疆,不计较名利得失,不留遗憾。
2021年9月20日,经过焦急等待,朱华生终于收到了省里“组团式”援疆的通知。他赶紧处理好家里的东西,跟随周口市8位援疆支教老师,在市教体局师训科领导的热情叮咛中,匆匆踏上了远赴新疆的T197列车。
践行文化润疆使命 任重道远
上了火车,来自全省各地的援疆支教教师互相激励,激情澎湃。深夜到站了,十三师和哈密市教育局的领导亲自迎接他们。在做完核酸检测后,他们来到哈密市委党校,开始了入疆隔离和培训。
朱华生说:“在哈密培训一周后,我们一行10人,来到了哈密市伊吾县高中。大家严格遵照防疫要求,直到10月8日,国庆节后开学,才进班讲课。我被分配到高二教两个班的语文。”
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新疆的维稳任务重,防疫要求严,安全工作多,老师们都绷紧弦。每天放了学,朱华生和援疆老师一起走在咯吱作响的冰雪路上,非常疲乏。他们所在的高中距离教师公寓只有不到3公里,但由于没有校车、公交车、单车,需要每次步行半个小时。所以,朱华生每天的微信步数都能达到两三万步。
“宿舍的窗外就是雪峰,早上拉开窗帘,耀眼的雪峰仿佛就在面前。”朱华生深知,他是来援疆支教,不是来欣赏大美新疆的。他和这次来援疆支教的120位河南同仁,以及多年来全国各地支援新疆的同志们一样,肩负着责任和使命,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要求,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管理任务。前面有很多的困难和艰辛,作息时间会特别的紧张,突发性、临时性的事务会让人筋疲力竭,委屈和抱怨会有,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压力也会不少。
援疆支教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来不得半点马虎。朱华生说:“一是学生基础差,对普通话接触少,学习吃力,成绩也参差不齐。为民族兄弟补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这块短板的任务紧迫。二是我们作为支教民族地区的老师,还肩负尊重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文化润疆的责任。对待民族学生,更要讲究爱心、暖心和小心。所以我们要谦虚谨慎,边教边学。”
“我们一家人都在这个东天山北麓的伊吾县,我所在的地方与我爱人所在的淖毛湖农场相隔75公里,驱车需要两小时。”虽然都在伊吾县,但是朱华生一家人仍然不能时时见面。在哈密培训的日子里,朱华生一家和援疆支教的同仁们都誓言做最美丽的雪莲花、最坚强的胡杨树,担负起教育援疆、文化润疆的神圣使命。他还在闲暇时间写了两首诗,表达自己扎根边疆,支援哈密的决心。“来援疆确实很骄傲,但不是自私地为了名利,也不是轻浮地为了逃避。因为自己在做一件促进民族团结、推进豫哈交流、践行文化润疆的好事。但我也很清楚,援疆是梦想中的诗与远方,也是现实中的经历与担当,是挑战,是付出。”朱华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