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密市红星医院高大的门诊楼前,我们见到了安松涛。他中等个头,身材匀称,戴一副眼镜,白衬衣,蓝色领带,干净的白色大褂熨得笔挺,更显得挺拔精神,看不出他生于1977年,完全没有中年人常见的油腻感,眉宇之间有几分清爽和坚毅。安松涛原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2020年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同年4月,他作为第十批河南援疆医疗专家来到哈密,任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心内科主任。
作为一个中年人,安松涛也是上有老下有小,他是家里的顶梁柱,父母年龄大了,身体不是太好,来哈密的时候,老母亲住院手术还没拆线,来哈密后,父母去年各住了两次院,只是在老父亲住院时,他实在放心不下,才请假回去探望了一次。说到这里,他脸上有内疚和无奈的神情浮动。但随即他坚定地说,“我经常对自己说,我们上学这么多年,父母抚养了我们,给我们交了学费,但更重要的是国家培养了我们,来援疆,是我们反哺国家的机会”。
安松涛是个专注于业务的人,谈起自己的专业,他明显带着满满地自信,表情放松谈笑风生,这种自信来自于他深耕心内科近二十年的长期积累,来自无数台手术的经验沉淀,来自于博士、博士后的学习经历,来自于赴美国UCSF心脏病中心从事冠心病研究学习2年的经历。对于这些,他只字未提,其实他身上的光环还有很多——师从我国著名心脏病专家葛均波院士、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员、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河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河南省老年心血管病分会委员、河南省微循环心血管分会委员……对这些,他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业务、业务、还是业务!他专注于不断提高自己,专注于如何解决那些复杂高危的心脏病,他全身心沉浸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
初到哈密,安松涛就发现,虽然哈密只有50多万人,从数量来说,心脏病患者没有郑州的多。但因为哈密的气候和水土,包括当地人多肉高糖少蔬菜的饮食习惯,心脏病的发病率相当高,危重心脏病患者数量并不少。因为诊疗水平的原因,很多病人反复就医,治疗效果也很不理想,还有不少患者无奈选择了到乌鲁木齐甚至北京上海去就医。
安松涛说,红星医院包括哈密其他医院的硬件设备现在都已经比较先进,这得益于多年来咱们河南的持续对口支援,投入了大量资金。指着身后的十层中央门诊楼,他自豪地说,这座楼就是咱们河南省援建的,多漂亮啊。他说,现在来援疆,最主要的任务是提高哈密当地的医疗软实力。他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开展原来在哈密做不了的手术。自从他来了红星医院以后,心内科病人就再也没有一例转诊的情况。另一方面就是人员的培养,技术梯队的培育,他利用门诊、手术、查房的时间现场给当地医生讲解诊疗步骤、要点和注意事项,经过一段时间的传帮带,现在一些常规的简单手术,已经可以交给当地的技术骨干了,安松涛需要做的就是全程监督,为他们保驾护航。
2020年,安松涛被兵团十三师级评为“最美医务工作者”,同时荣获2020年度“先进科主任”荣誉称号。在这些荣誉背后,是500多次在手术台前的奋战,是他带给哈密的多项医疗新技术,比如针对危重心脏病患者的主动脉内球囊反博技术(IABP),比如药物球囊技术等等。安松涛说,心脏手术风险非常大,支架手术全世界平均死亡率为千分之三,他来红星医院以后,手术做了有500多台,没有出现一次意外。他表情凝重地说,“生命无价,千分之三不高,但即使千分之一也意味着一个生命的凋零,我要尽我的全部努力来达到完美。这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面对压力,安松涛强调,最主要的是思考,反复地思考,将手术治疗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反复播放,在这个过程中,压力会逐渐减小,信心会逐渐建立。
对于自己一年多的援疆之旅,安松涛表示,来援疆,从微观说,就是利用自身优势为哈密老百姓做点贡献;从宏观说,事关国家安定团结和长治久安。习总书记说,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必须长期坚持,把对口援疆工作打造成加强民族团结的工程。从这个层面上看,“我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我为哈密的患者解除了病痛,就是为对口援疆这个国家战略贡献了一份微薄之力,这是无上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