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前的魏琛,薄施粉黛,一袭合体的黑色休闲装,时不时的笑声不断地感染着周围的人,她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子,哈密直晒的阳光、天山吹来的干燥的风,没有在她身上留下什么痕迹,轻轻松松坐在镜头前,像是一次和老乡之间的闲聊。她来自郑大三附院,去年四月份作为第十批援疆医疗专家来哈密后,任哈密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儿科副主任。
聊天很轻松,但援疆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看不出年龄的魏琛竟然已有两个孩子,刚来哈密时,为了尽快适应哈密的工作生活,两个孩子都留给了爱人,没有老人帮忙,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让爱人手忙脚乱了好一阵子。去年九月份,只好让小女儿来哈密,两口一个人带一个,才算解决问题。采访过程中,魏琛活泼可爱的小女儿在图书馆里好奇地跑来跑去,一会儿看看摄像器材,一会儿拿起毛笔兴致勃勃地涂鸦。
援疆,意味着分离和牺牲。和父母爱人孩子分离,忍受相思之苦;和熟悉的生活节奏分离,在离家5000里的陌生小城里重新适应;和熟悉的工作环境及同事们分离,在哈密的医院里和陌生的同事重新磨合,同时自身的经济利益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在魏琛轻松而淡定的表述中,这次援疆经历不仅仅是一次豫哈一家亲的具体实践。对于她来说,是打心眼里盼望着这次援疆的人生体验。从小到大,一直在郑州生活工作,所以希望能有一个机会,离开人潮汹涌的郑州,离开熟悉的生活工作环境,来到几千公里外的陌生城市,在同样的医疗战线上,开始一段截然不同的生活,就像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新疆之旅,一次无私的医疗援疆之旅。哈密没有让魏琛失望,一年多了,她深深喜欢上了哈密。
回望一年多的哈密之行,魏琛说,哈密的人很好,少数民族同胞们很直爽,虽然有时有语言沟通的问题,但总是会有挺身而出帮忙翻译的陌生人。哈密很美,不到新疆真是体会不到祖国的地大物博、天高地阔。哈密的天是深邃的,蓝得一眼望不到底,云是立体的,白得像刚采摘的棉花团。傍晚时分,当你停下脚步,天空中的彩云流淌,远方的天山巍然耸立,刹那间你会体会到美好的冲击,你的内心会得到一种纯净的洗礼。
有了积极的心态,有了各级领导和前指的悉心关怀,魏琛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和工作。除了正常的门诊,她还通过科室早交班,针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病例现场进行讲解并与同事进行讨论,定期主持科室内小讲课,把科室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诊疗技能,做好传、帮、带。日常工作之余,她还和同事一起主动出击,积极到幸福村、小堡村、五堡村等地下乡义诊,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带去卫生科普和医疗咨询。
去年6月的一个周末,正在外开会的魏琛突然接到科主任电话。“一个一岁大的孩子,因呕吐门诊就诊,医生给予止吐药物处理,用药2小时后突然出现频繁抽搐,能否立即来医院会诊?”病情就是命令,她离开会场直奔医院。医院内,患儿家长情绪很大。随主任到了病房,通过再次询问病史、查体,她综合研判患者为“轮状病毒性肠炎,腹泻病相关性良性惊厥”,随即给病人适当调整药量,抽搐逐渐缓解。第二天再次去病房查看孩子时,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家长的情绪也多云转晴,满脸的笑意,“河南来的援疆医生,值得我们信任”。一句话让魏琛感到了心里暖暖的,满满都是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她更加下定决心,不但要好好看病,还要把技术留下来,为哈密培养更多好的儿科医生:还要让哈密的老百姓掌握更多的医疗卫生知识,让他们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达到治病的目的。
业余时间,魏琛坚持利用抖音号进行医疗卫生科普工作;还承担了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援疆专项课题,目前项目完成了前期工作,已经进入论文写作发表阶段;申报并承担了2021年自治区级继续教育项目。
魏琛说,援疆是阶段性的,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为哈密的医学诊疗、卫生科普、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等工作留下一粒粒种子,自己很快就要离开哈密,那些种子会逐渐发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这样才算没有白来哈密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