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晚上八点,哈密还没有一丝日暮黄昏的感觉,依然蓝天白云,这就是哈密和郑州的区别,五千里距离,两小时时差。坐在镜头前,八零后的许刚有几分南方人的特征,表情丰富、思路清晰而活跃。
了解了许刚的经历,不禁释然。许刚是咱们商丘的老乡,到上海交大上了5年学,毕业后还在镇江工作过8年,前几年才回到河南省肿瘤医院。而在镇江工作期间,他已经有过一次援疆的经历,那是一次为期3个月的柔性援疆,地点在新疆伊犁。而这次哈密之行,是许刚第二次援疆。
作为一个80后的中年男人,正是业务上精力充沛的黄金年华,家庭中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许刚有两个孩子,来援疆时,大的小学5年级,小的2岁多点,他感慨地说,多亏了自己的父母,帮着照看两个孩子,早上老父亲骑电动车送大孩儿去上学,爱人在家看着小的,妈妈帮着做做家务,晚上大孩子报了延时班方便接送。许刚说,很多援疆人都是这样,“没有办法,不能不来啊,舍小家为大家,到新疆支援哈密人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一次光荣而珍贵的人生经历”。几天来的采访也充分说明,每一个援疆人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她)们的背后,是妻子丈夫的独自承担,是父亲母亲的默默奉献,是儿子女儿的殷殷期盼。
来到哈密之后,许刚任哈密第二人民医院放疗科主任,现状不容乐观,人才断层相当严重,原来的放疗科只有一个通过援疆专家带起来的主任医师段主任,其他的年轻人都是住院医师,没有主治医师,也没有副主任医师。对于放疗医师来说很重要很基本的靶区勾画,只有段主任能做,别的年轻医生不会做,也不敢做。去年春节期间,段主任因为椎间盘突出做了个手术,放疗科近两个月无法开展正常工作。第二次援疆,面对困难局面,许刚思路清晰。“来援疆和在原单位的工作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你不能满足于治病救人,还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传帮带上,一次援疆,要让哈密长久受益”。
依靠扎实的业务积累,他迅速摸清了科室的现状和问题关键,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具体的科室发展计划,加强临床基础知识和诊疗手段的培训,提高科室内当地医护人员的理论研究水平,不定期选派医师前往上级医院进修,打好临床基础。对于靶区勾画,许刚要求每一名住院医师,必须为自己负责的病人进行靶区勾画,“错了不要紧,画成什么样都无所谓,我可以为你们兜底把关,关键是要通过错误逐渐积累经验”,经过许刚的鼓励和帮带,现在科室所有的住院医师都能独立进行靶区勾画了。说到这里,许刚的自豪溢于言表。
去年,有个80多岁的患者,因为身体比较差,不适合做手术,做放疗的效果更好,但患者和家属都心存疑虑,害怕“放疗”对身体造成大的伤害,经过反复劝说,患者家属勉强同意了,但科室其他医生没有类似的经验,许刚就带领大家反复设计调整放疗计划,从早上十点一直做到晚上十点。按计划实施放疗后,病人现在恢复得很好,应该说基本治愈了,远超患者的预期。许刚说,对于一名援疆医生来说,让哈密患者解除了病魔困扰、重获健康,从而获得了患者们的认可和信任,这就是最大的奖励。
一年多的援疆岁月里,许刚所做出的成绩足以让咱们河南老乡自豪满满,他领导开展的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图像融合技术、放疗患者数据库、远程放疗、乳腺癌大分割照射和脾区照射都填补了哈密市的空白,人工智能临床靶区和危及器官的自动勾画甚至填补了全疆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援疆即将结束,许刚早早为自己未来离开的日子做了充分的安排——远程放疗,不管在哪儿,只要能联网,他都可以为哈密的患者做靶区勾画或者修改靶区勾画,如果碰到复杂的病例,本地医生应对困难的,还可以联系河南的相关专家帮助制定放疗计划。他成竹在胸地说,“我在或不在,援助不会中断”。
一次援疆是有限的,对于许刚来说,两次援疆也是有限的,但经历了援疆,就和新疆产生了不解的情缘,此后余生,许刚会在黄河之滨的河南一直牵挂着天山脚下的哈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