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到约定时间,靳建军已经来到了图书馆,他说,不能打没有准备的仗,提前了解我们采访拍摄的基本情况,可以做到心中有数。看来,他应该是个心思缜密,勤于思考的人。靳建军个头不高,身材偏瘦但孔武有力,腰杆挺得笔直,眼神犀利而坚定。他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去年四月份来哈密后任哈密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主任。
在这一批河南援疆医疗专家中,靳建军算是年龄偏大的了,72年生人,已近知天命之年,但他举手投足之间仍显露着朝气,他说,自己和前面我们采访过的季玉陈博士是跑友,无论冬天零下20多度的严寒,还是炎热酷暑的高温,都坚持长跑以锻炼身体和磨砺意志,今年他们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跑一次马拉松赛。
来了哈密,刚开始确实有不适应的地方。第一就是干燥,来了以后大家都感到口干舌燥,有些人都干得流鼻血。第二是紫外线强,哈密纬度高,阳光特别毒,如果不涂防晒霜、不戴墨镜、不戴帽子的话,很容易被紫外线晒伤。第三是水质比较硬,自来水不能直接烧开了喝,需要过滤或者喝桶装水。靳建军说,自己适应得比较快,这得益于多年来走南闯北的经历。老家是河南林州,早年跟父亲在山西生活过,后来随父亲转业又到鹤壁上学,参加工作后脱产到北京协和医院读了博士,前些年还到驻马店驻村进行了艾滋病帮扶。
说到故乡,靳建军显得有些兴奋。他的故乡是林州市,林州人有一个特征——特别能吃苦,因此才有了震惊世界的红旗渠,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林州人基因里的倔强与顽强,而这种基因同样流淌在靳建军的血脉中。他说,这种倔强与顽强,就是咱们河南人的秉性,不服输,不向现实低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可以说,这也是咱们伟大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说到自己求学、工作、驻村、援疆的经历,靳建军突然流露出几分感慨,他说,在外面工作多了,在家里边的时间就相对少了,想起来对父母对妻子对女儿还是有所亏欠的。虽然他说得很轻松,但能感觉到他内心的波澜。
谈到这一年多援疆工作的感受和收获时,靳建军沉吟片刻,他说,来到哈密以后,远离家乡,远离原单位,远离家庭,确实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很想念老家,想念家人,有深刻的孤独感。但同时,我们的生活更纯粹了,我们挤出来时间可以用于阅读和思考。“参加医疗援疆工作,既是响应组织号召默默付出和奉献,对自己而言也是一场洗礼和提高”。在这里,你可以积淀,可以反思,可以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自己。套用靳建军最喜欢的《瓦尔登湖》中的语言,他说,“哈密就像一个宁静的、深邃的酒杯,盛满智慧,只要你尝一口,就可以让你余生迈向更加饱满的青春”。
靳建军说,来哈密进行援助,首先是进行技术上的帮扶,帮助哈密中心医院开展一些新技术新业务,同时跟当地的同事一起,依托咱们河南在医疗、教学、科研方面的优势和经验,找到差距,补齐短板,提高哈密当地医疗水平。对于哈密而言,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专业人才培养,靳建军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手把手的教学。他每天都要对普通呼吸科病房和ICU进行查房,把这里当做教学的主战场,重点对疑难危重病人的病情诊断处置进行详细讲解,倾囊相授,除了成功的经验,对于失败的教训也毫无保留,避免他们重走弯路,让他们成长得更快些。同时,他还利用郑大一附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努力为哈密中心医院呼吸科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提升呼吸科的综合诊疗能力,造福边疆各族百姓。
靳建军是个注重自我提高的人,业余时间,他喜欢哲学类的书籍,包括海德格尔、柏格森、尼采等哲学大家的书。同时他还研读了不少管理类的经典书籍,他表示,作为哈密中心医院呼吸科和郑大一附院呼吸内二科的主任,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带一个团队是需要管理能力的,做为管理方面的初学者,他感到非常幸运,在河南援疆干部人才大家庭里有很多良师益友,从经验和智慧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从他们身上汲取的力量、接受的熏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路前行埋头做事的方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