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白天哈密的温度已经达到32℃,酷热难耐,可是一旦夜幕降临后,温度就会马上降了下来,天山吹来的风甚至会让人感觉到几分凉爽惬意。张明川语速平缓,不紧不慢,表情温和,是个很有耐心的人。他这已经是第二次援疆了,2018年8月份,经上级推荐,张明川成为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任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即哈密市肿瘤医院,下简称哈密二院)肿瘤外科副主任。去年4月,又作为河南省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再次踏上了哈密这片热土,任哈密二院妇瘤科主任。
第二次援疆前夕,张明川80多岁的父母双双手术住院,家里还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他怀着对父母的歉疚,对孩子的牵挂,舍小家,为大家,毅然将父母孩子托付给家人,踏上第二次援哈之路。张明川说,“再次来到这里,就是想完成我的心愿,让二院的妇瘤科真正成长起来,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第一次援疆,张明川深深地爱上了新疆哈密这个美丽、热情的城市。刚到二院时,妇瘤组在肿瘤外科才成立1年多点,各项业务都还不够成熟,张明川结合在河南的丰富工作经验,和张玲主任一起,首先着力建章立制,制定了妇瘤组发展规划和管理规范。其次是壮大团队,妇瘤组初始只有2名人员,他们想尽各种办法不断吸纳人才。再次,面对科室刚上岗人员专业知识基础差,临床工作经验不足的情况,他不厌其烦地从零开始,手把手传授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全面打造科室“技术队伍”的同时,他也正式收了妇瘤科医生闫金玲成为了他的徒弟,经过一年多的“传帮带”,闫金玲医生在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的放射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渐渐也成为了妇瘤组的骨干力量。
依靠自己14年的妇瘤科放射治疗经验,张明川为哈密患者带来了妇瘤科恶性肿瘤放疗技术,这也填补了哈密市的一项技术空白。张明川耐心地解释,外科手术是目前哈密治疗妇科肿瘤的主要手段,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手术治疗,面对一些特殊的形状不规则的肿瘤,手术效果评估不理想,这时候就需要放射治疗。而放疗主要分外照射和内照射(近距离放射治疗),相对外照射治疗,利用后装机进行的近距离内部照射治疗,具有照射面积小、精度高,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副作用更轻等特点,像过去的宫颈癌一些需要开刀的患者,现在不需要手术,仅给予放疗就能治愈了。
随着病人的不断增多和诊疗水平的稳步提升,2019年11月,二院妇瘤科终于正式成立了。但张明川第一次援疆一年半的期限就要结束。张明川说,“一定得把我们河南省肿瘤医院的先进技术和治疗理念传到哈密,我一定尽力会把我所学知识和经验都毫无保留的教授给徒弟,可是徒弟到底有没有领会,效果是怎么样的,能不能达到一支带不走的团队,我心里必须得有底,也得让哈密老百姓心里有底。”经过反复考虑,为了不留下遗憾,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当地业务骨干医生,他申请再次援疆。去年4月2日,他再次来到哈密二院妇瘤科。他说,“扶上马,必须送一程,必须得让哈密二院的妇瘤科诊疗水平更瓷实些,否则心里老是感觉不踏实”。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张明川共组织科内教学查房360余次,组织院内全员知识培训8次,参加疆内外知识讲座6次,院内疑难会诊20余次,举办科内专题讲座40余期,共诊治妇科恶性肿瘤病人约680余人,其中进行放疗病人40余人,放疗后病人效果都很好,患者及家属多次送来锦旗表达感激之情。其中,他治疗的卵巢癌3次术后又复发,给予精确调强放疗的一例病人,肿瘤治疗结束时已完全消退,现在已经康复1年余,这又填补了哈密市的一项技术空白。
谈到自己三年来的援疆经历,张明川深有感触地说,援疆不是某一个人的事,它必须依赖团队,依赖集体。咱么河南对口援助哈密的团队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人点点滴滴的成绩,都和这个大家庭的作用密不可分。就像一个人的细胞与肌体,每个细胞只有在肌体中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只有大家相互协作,才能产生巨大力量。两次援疆,张明川和其他河南援友亲密无间,在工作上,密切合作,互相支持;在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在学习上,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张明川说,通过援疆,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政治觉悟,还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援疆期间还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篇;2021年5月,他还当选为中国抗癌协会近距离治疗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三年援疆路,一世援疆情。张明川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转眼一瞬间,虽然马上就要回到河南了,但做为援疆人,他的责任永远不会结束,他会积极联系、组织二院妇瘤骨干前往他所在的河南省肿瘤医院进修学习,及时进行线上会诊、献策,哈密那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必须持续培养下去,与哈密人民,也将永不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