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智慧的普通人。”焦周阳如是说。朴实的言语从这个中年汉子的口中说出,诚恳中带着的,更多是一种谦逊。作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焦周阳参加河南省选派的中组部第十批援疆团队,于2020年4月来到哈密市中心医院,任普外一科主任,以血管病为突破口,使得哈密市开展血管外科适宜技术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而这,似乎与“没有什么智慧的普通人”南辕北辙。
刚来的时候,哈密郊外一望无际的戈壁,让焦周阳不禁感慨万千,“咱们河南,土地里长草是很容易的,但是在这边,你会发现连草都很难生长,阳光充足,但缺水”。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当地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较低,处于“缺水”状态,焦周阳暗下决心,要利用自身积累的专业技术和经验,努力做一滴哈密之“水”。“一滴水微不足道,但千千万万滴水汇聚在一起,就成了黄河、长江”。在进入哈密市中心医院后,他整理了哈密市2019年普外科、急诊科、呼吸科、骨科及重症科等相关学科的临床数据,以自己的血管病专业为突破口,从器械采购到信息化建设、从规范诊疗到急诊绿色通道流程、从建立多学科合作团队到适宜技术培训、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成立了哈密市第一个专业的血管外科学组。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焦周阳与他的血管外科学组,实现了哈密市血管腔内介入手术零的突破,完成了哈密市首例滤器植入及取出,运用导丝成袢技术完成超时间窗困难滤器取出,开展腹主动脉瘤、髂动脉瘤等腔内治疗手术,假性动脉瘤外科切除手术,完善了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操作流程,为哈密市中心医院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与此同时,焦周阳将眼光覆盖整个哈密市,与血管外科学组一起,深入基层医院进行调研、授课、查房,现场走访了解情况,为当地义诊100多人次,并根据基层医院的不同条件,有的放矢提出促进学科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和当地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推动并促成了血管病的防治工作,使得哈密市开展血管外科适宜技术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哈密血管外科的“垦荒者”,做好传帮带,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工作队,才是焦周阳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边最难培养的就是外科医生。”焦周阳说,“外科医生的水平依赖于技术的熟练程度,要有大量实践的经验。在郑大一附院,同一种病人,同一种手术的方案,我一周能遇上好几个,这样能帮你很快地熟悉流程。而在这边,没有那么多病源,今天做完这个手术,可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类似的手术,等再遇到类似病例时他可能已经生疏了。”此外,因为哈密当地的医疗条件有限,缺少能与外科手术相支撑的相关科室,这就使得每一场外科手术都要无比谨慎,反复做好术前推演,减少紧急情况的发生,确保万无一失。焦周阳通过带当地医生不断进行疑难病例查房、专业技术及介入手术示教,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生。比如下肢血栓引发的肺栓塞,可谓是血管外科最凶险的疾病。这个疾病,更因为经常引发住院病人猝死而成为许多医疗纠纷的“导火索”。在援疆医疗到来之前,哈密市还从未开展过该项手术。“现在,哈密市中心医院跟着我的两个大夫已经能够独立开展手术,”说到这里,焦周阳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红星医院、哈密市二院血管疾病,也总会邀请我去给他们会诊,现在咱们哈密的医生把技术学到手了,为哈密群众的生命安全多了一份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