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龄30余年,党龄20余年,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张继兵,在河南省选派的第十批援疆医疗专家团中算是当之无愧的“老同志”。家有一老,胜似一宝。作为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继兵去年四月份来到哈密十三师红星医院技术挂职手麻科主任,参与并指导了百余例危重疑难及三四级以上手术的麻醉管理,在维护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更是将自己的宝贵经验留在了哈密这片土地上。
手麻科即手术麻醉科,是含有临床麻醉、急救复苏、疼痛治疗的综合性科室。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是一个辅助外科的一个科室,殊不知,这是一个撑起整个手术“半边天”的幕后英雄科室,并非是人们想象中的“打一针就走”,而是在临床手术中对患者生命全程管理的守护者。“医学技术的提升,离不开医学理念的更新”,张继兵认为,基于人们普遍对手麻科的认知不足,应当将提升医疗服务理念和医疗安全质量摆在第一位。因此,在投入援疆工作之后,张继兵与科室主任一起规范完善了术前访视制度,交接班制度,麻醉及抢救药品交接专管制度,会诊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一系列医疗核心制度。
今年,哈密十三师红星医院成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张继兵所在的麻醉科也成为全科规培基地外科分基地的一员,但是在人员、设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弥补这些短板,一方面,张继兵积极带领科室的同志一起,参加远程平台会诊、讲课培训以及不定期的学术活动,从理念上、技能上及操作规范上进行培训,另一方面,他积极沟通“东家”河南省人民医院做更为专业的培训。“河南省人民医院的麻醉科是全国重点,也是住院医师的孵化基地,”张继兵说,“我们就是要借助这个平台把专业培训给搞起来,逐步地走向规范化和正规化”。
由于临床麻醉工作的高风险性复杂性,患者病情的危重性疑难性多样性,虽然在哈密的病源少,但是对于张继兵来说,工作的“含金量”并不低。“就我参与并指导的三四级以上的手术就有数百例。”张继兵对于援疆以后的工作如数家珍,如术中重度羊水栓塞的抢救、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术中管理、高龄合并中毒性休克病人的麻醉、重症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术中管理及救治等。
其中让张继兵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那一场重度羊水栓塞的手术。“羊水栓塞,这个疾病在产科里是很罕见的。”张继兵回忆说,“当时这个病人在婴儿分娩以后,突然出现意识不清、血压下降、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心跳几乎骤停,生命体征急剧下降,当时我们意识到可能是发生了重度急性的羊水栓塞。于是我们第一时间进行气管插管建立呼吸道,对患者持续胸外按压复苏,然后建立动静脉通路,将一些血管活性药物及时跟进,对患者进行抢救。随后在院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会同产科、内科、重症医学科、输血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进行评估以及救治。这个病人前后做了两次手术,后期又在ICU进行了康复性治疗,最终我们成功挽回了这个患者的生命。”每每回忆至此,张继兵整个人的神经还是会习惯性的有些紧张,就像重新回到了那个奋力抢救患者的时刻。
来到哈密之后,张继兵有不小的压力。其中一部分来自工作。“我们在河南是团体作战,来到新疆之后更像是单兵作战,因为毕竟你是作为援疆专家来的,当你面临问题时,你的认识、你的判断、你的决策都会对病患的安危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压力会很大。”而另一部分压力则来自家庭。近段时间,张继兵远在河南郑州的岳父在胰腺癌手术后又发生了广泛转移,因为多器官衰竭住进了河南省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能够被选调来对口支援新疆,是我作为一个医生的无上光荣。作为一名医生,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家里的事是大事,但完成援疆这个神圣的使命是更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