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越远越想家。进疆这几日,想的最多的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四九年生人,与祖国同岁。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一生是在操劳中度过的。父亲十二岁那年就没了父亲,他的弟弟我的叔叔才四岁,比他年长四岁的姐姐瘫痪在床。整个家庭里里外外都靠我的奶奶一个人操持。
为了帮助母亲减轻负担,爷爷去世那年就辍学了,开始帮母亲犁田种地。听奶奶在世时讲,父亲那时个头矮力气小,犁田时掂不动犁把,就用肩扛。
父亲成家后,为了让家里宽裕一点,就拉着板车北上信阳,南下武汉搞副业,现在叫打工。为了省钱,从家到武汉,来回走几天几夜,从来不舍得住旅店,不是在车站屋檐下就是在板车底下凑合一夜。春节回家,经常看到他坐在椅子上就睡着了,我让他到床上躺会儿,他说:“习惯了,盅一会儿就好了,在床上睡腰杆子疼。”这就是父亲几十年养成的习惯,我说不上是好还是坏。
听说我要去援疆,父亲前后总共对我说了三句话。农历正月初五那天,市局领导打电话过来了,要我准备一些手续。第二天就是父亲生日,本来我不想这早就把我援疆的事告诉他和母亲,一是怕他们不同意,二是怕他们过早的伤感。听说我要去新疆,母亲果然有些不愿意,父亲琢磨了半天,说:“男子汉大丈夫,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出去闯闯也好。”真可谓父子同心,知子莫若父。
3月28号,出发的前一天, 妻子帮我收拾行李,父亲从房里拿出保存多年的军大衣,让我带上:“听说那边冷,多带点棉衣。哎,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出远门。”父亲啊,你虽然嘴里让儿子去闯一闯,内心终究还是不舍的。
出发这天,我背上行囊,父亲、母亲,还有妻子和儿女都为我送行。父亲站在大门口,看到他弯腰驼背,苍颜白发,我鼻子一阵阵的发酸。走出大门多远,父亲还在叮嘱:“到了,打个电话,报个平安。”这时,眼泪再也止不住的往下流,幸好离得远,他们没有看见。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父亲啊,我可亲可敬的父亲,待儿子援疆归来,再好好的尽孝于床前。
(作者:陈德江,河南信阳市罗山县周党二中,中小学高级教师,代初三道德与法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