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新疆大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之后的第六个春天,作为一名援疆教师来到新疆更是激动万分。
作为一名援疆教师,总是会被别人问到,“进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这样的话题,我也曾无数次的问自己,到底是什么让我做出了援疆的决定,又是什么给了我援疆的动力和坚定的信心。近一个月的援疆生活、工作中这些问题的答案渐渐的在我的眼前清晰可见。
首先让我感动的是这里老师。我们刚到学校,他们尽快的让我熟悉地情、校情,我们很快的转换角色,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同办公室的老师还向我介绍一些小窍门如何适应这里的生活,让我感受到如家一般的温暖和情意。最让感动的是我们班的班主任李老师,李老师五十多岁,她像一位大姐姐一样照顾我。
让我触动最深的是这里的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学生们不顾路程多么远,家庭多么困难,还是对语言环境的理解能力较差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让我倍感对他们更应该有耐心和细心。同时,我也能感受到这也是家长的期望,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改变命运。
想一想我自己,我出生在河南中部一个偏僻的农村,记得我上小学时就在我们村后边的树林里,黑板就挂在树杈上。毕业后很荣幸自己能成为一名老师,在得知援疆通知时我第一个报名,我想这就是我的初心。
想一想初到巴里坤,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来自气候、时差和饮食上的诸多问题,我经常喉咙痛,鼻子流血,嘴唇开裂等不适应现象。说实话,此时此刻,我是多么的想家人。想到我父母,都是快七十岁的人了,在乡下生活一辈子。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再到北京天安门,他年轻时站过岗的地方再看一看,我到现在还没帮他实现这个愿意。想到我的爱人,她身体不好,工作又忙,现在还要照顾女儿,实在辛苦她了。想到我的女儿,虽然她才十岁,但自从我走后,她似乎变得懂事了。
此时此刻我想起那句:不是所有的树都能在沙漠生长,胡杨做到了;不是所有的花都能在雪山开放,雪莲做到了。胡杨,生于荒漠、长于荒漠的沙漠英雄树;雪莲,唯其纯粹,所以美丽;唯其平凡,所以动人。这不仅仅是真实写照,更是援疆人的精神根基。这是多少年来那些老援疆们用热血和汗水浇灌,甚至用生命来维护的结晶。泪水和掌声是对他们的忠诚、担当、奉献的援疆精神的由衷赞美。我要做胡杨树,就需要那粗壮的树根深入到这干旱的土地里才能继续生存下来;我们要做雪莲花,就需要那顽强的意志抵抗这严寒和酷暑,才能在这天山之上开花。
作为援疆教师,我们要有舍得出去,放得下来的奉献精神和担当精神,更要用心、用情、不怕苦、不怕累、不计得失,全身心投入工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谱写新时代的新篇章有义不容辞责任。
我是援疆人,我能做到了,我们一定能做到!
(作者:张金锋 许昌人,支教学校巴里坤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