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点45分,坐在办公桌前,望着窗外明亮的天,微微一笑没有倾城,感觉有点穿越,有点恍惚,不知不觉驻扎这里已经半月有余。
你好,新疆哈密。
2021年3月4日下午4点,踩着万里晴云,追着落日的方向,从郑州到哈密,从中原到天山,一路西北,跨越2425公里,带着不舍、嘱托和期待,铁马冰河,千里奔赴。
作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首批援疆教师,有幸参与河南省优质高职院校“10+1”“组团式”对口支援哈密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支教工作,我感到无上光荣。临行前,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会,疆有所需,援有所为。祖国需要的地方,便是教育者的落脚地,三十而已的自己愿意在祖国西部的土地上洒下青春。
初到哈密之夜,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清风咧咧,混杂着浓厚的泥土味道,繁星点点,闪烁着微弱的亮光。走出机场,迎来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的热烈欢迎,校领导亲自驱车迎接,嘘寒问暖,我感到暖意洋洋。
达到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的第二天,深刻体会到昼夜温差和地方时差,美丽的早晨从9点开始,走出夜宿的培训楼,巍峨的办公大楼上伫立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八个大字,我深感教育者的初心和使命,站在教学楼向外远看,只有贫瘠的屋舍和远方没有尽头的土地,校园里学生“阶梯式”纵队行走显得非常规矩,我想这可能与兵团遵章守纪的传统文化有关。由于缺水和气候条件,校园里没有满目苍翠的春意盎然,与这立春的时节格格不入,但学生们规矩地纵队行走,为这空旷的校园平添几分生气。
3月5日下午,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开展河南优质高职院校援疆教师结对座谈会,以“师带徒”的形式,与所援助专业教师开展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利用好对口院校的资源优势。我所在的专业是会计电算化,共2个班,在校学生人数共47名,维族和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班级人数的70%。由于缺乏师资、软件设备和实训室,学生专业基础偏弱,为更好的提升办学质量和竞争优势,我所在单位(河南经贸职业职业学院会计学院)已经在为实训室建设,硬件设施采购等积极准备,力求实现硬件设施和教学条件的改善。
教书是我的本职工作,虽然已经习以为常,但不敢有丝毫懈怠。面对少数民族的学生,也曾感到几分忐忑,我深知“援疆教师”这个角色在民族团结、和谐稳定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但半个月接触下来,我深切地感受到,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和关怀,他们都是纯真可爱的孩子。作为青年教师,援疆,很荣光,不仅是经历,更是成长;作为党员教师,援疆,很神圣,不仅是情怀,更是责任。
为了在4月份的自治区学生技能竞赛中取得突破,我与会计专业负责人制定“训练营计划”,在2019级20名学生中挑选6名学生(含3名少数民族)积极备赛,知识点的记忆与串联,会计分录的罗列与归纳,聚全校力量,尽全员所能,力求取得突破。
3月14日,全体援疆教师参加由河南援疆指挥部举办“喜迎建党100年,争做出彩教育人”党史教育系列活动,军垦博物馆里的“峥嵘岁月”、地窝子遗址的“一住十年”、老八连营房旧址的“光辉历程”,是新疆兵团发展建设的缩影和见证,让我深刻体会屯垦戍边的历史壮举是“精神力量”的传承与发扬。风沙走石,戈壁荒滩,是怎样的初心和使命,让军垦儿女“十万大军出天山,且守边关且屯田”;是怎样的执著与奉献,让支边青年“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生献子孙”。
千里驰骋,异乡耕耘。纵有不舍,不弃使命。援疆路上,点点滴滴是感动,是成长。
夜里10点30分,走出办公楼,校园里流淌着稀松的人群,仰天长望,辽阔的天地间闪烁着漫天星辰,在这乍暖还寒的季节,有幸在这里传业解惑,收获几十名学生注视的目光,内心是无上荣光,生命中的高光时刻能有几次,援疆支教的经历必将终身难忘。
春风十里,润物无声,跨越千山万水,寄希望于学校,蒸蒸日上;寄祝福于同事,工作顺意;寄思念于家人,喜乐安康。
(作者: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会计学院 阎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