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是援疆的重要项目之一,支教之旅就是爱心之旅。
爱虽然看不见,但在学习生活场景中的传达传递实实在在,只有发自内心的真爱,才能让对方心有灵犀,从而形成良性沟通和爱的传递。
发自内心的爱,是一份富有仁心的担当。
习总书记要求好教师要有仁爱之心。我理解,仁爱之心是一种有温度的爱,它以极大的同情心,同理心为驱动,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雪中送炭,尽力相帮。援疆教师所去的地方基本都是教育教学质量比较薄弱的地方,我所在的火箭农场第一学校高中部也是如此。我的想法是,这些高中的孩子真不容易,所以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帮到他们。乌鲁木齐发生疫情时,火箭一校的课也大受影响,不但如此,我所在的高三转交红星高中管理,孩子们人心惶惶,而且八月份跟随红星开始上网课,语文学科援疆教师负责收改作业,我收改作业的同时,忧心于孩子们背诵薄弱的现状,就每天额外再设计背诵篇目作业给学生做,在教学之余还尽我所能安抚同学们的情绪。我觉得心中牵挂学生就是仁爱之心,体现着教师沉甸甸的职业良心。
只要有爱,一切的坚冰都可以融化,一切的坎坷都可以度过。不过这份爱要真诚而友善,而让虚伪造作走开。内心有爱,自然本色演出。对学生嘘寒问暖,传达真诚的爱意;对他们的心理也贴着走,拉近彼此的距离。部分民族孩子内心羞怯,还没有学会怎样和老师坦然交流。我就主动俯下身去,和他们交流,语气尽量缓和,表达尽量清晰。时间长了,他们拘谨的表情也逐渐放松,比如一向不和我正眼交流的昆德子同学,有一次在和我擦肩而过的时候,对我第一次打招呼:老师再见!
学习也应关心到心灵,因为你不知道不良学习状况背后的动机的话,就很难找到解决之道,而不对路数的努力有可能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我所教的班民族孩子较多,高二刚刚接手的时候,感觉落差很大,本来想着这些孩子对学习可能非常刻苦,但不少孩子上课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课本都不打开。对此,我没有大发脾气,而是趁着自习时间对这些孩子单独“采访”。我蹲在每个学生的课桌前,询问他们初中语文学习状况。原来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基础参差不齐,不少人老师讲课速度一快就跟不上,我随后回到讲台,给他们鼓劲的同时,保证说,随后讲课语速会慢下来,让做笔记的地方也会多板书示范。这样设身处地的调整,让这些孩子从接受讲课的态度上改观了很多,其中比拉力同学学习困难最大,但他依然真诚表示不好意思再睡觉了,努力配合老师听课。
当教师付出足够真诚的善意,孩子感受到这份发自内心的关心,你哪怕对他的不良学习行为严厉批评,他也能够自然接受而不去“记仇”,这一点真是天下孩子都是一样的,不论哪个民族。我开课前总会给同学们说明一点,男女平等,不管男生女生,只要上课犯错,我都会毫不客气,我批评人和对方人品无关,因此也和自尊无关,这叫对事不对人。同学们也接受了这样的方式。女生图玛日斯上课小动作多,我批评她不但次数多而且不乏严厉的话,但很注意对事不对人,她性格开朗,下课后还是和我照常交流。
爱人而助人,方见于行动。专业素养让爱插上腾飞的翅膀,教育教学水平决定着爱心能否落到实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学生写作能力欠佳,以致对国语学习信心大减,士气亟需提振。我精心推出一套万能考场作文写作模式,让孩子们一看就懂,容易上手。经过系统讲解和几次训练,学生进步明显。期末考试,多数学生都顺利完成了写作。穆克黛丝同学对我说:“谢谢老师,我第一次作文超过800字,我忽然觉得自己的语文挺厉害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颗心,是一颗全心全意无私奉献的心。奉献的根基在于爱。带着一份仁爱之心奉献,才能将教育之路走得更远。
(作者:红星高级中学 杨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