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老师王海森成为十三师红星高中的一名援疆教师。从此,他就和新疆、和兵团第十三师结下不解之缘。他连续参加河南省第八批、第九批、第十批的援疆工作,这一援就是9年!远离故乡亲人,舍小家顾大家,他把青春和智慧献给边疆的教育事业。
深耕课堂,一丝不苟
王海森老师经常告诫自己:来新疆就是来做贡献的,一定要用心援疆、用情援疆、用智援疆!高中日常的教学任务很繁重,有早晚自习,作为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王海森老师坚持每天早晨和晚上都进班组织学生上早晚自习。寒来暑往,变化的是季节轮回,不变的是对平凡岗位的坚守,对学生满怀爱心的呵护。
2017年9月,全疆上下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工作,王海森老师身先士卒,勇挑重担,赴偏远的柳树泉团场和黄田团场学校,为边疆少数民族学生普及国学经典。
在援疆的这几年里,王海森老师多次在全校上优质示范课,把河南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红星高中,并且把自己反复打磨的手写精品教案毫无保留地分享给红星高中的老师。在输血的同时,王老师更注重造血。王老师积极响应学校的“青蓝工程”,与红高青年教师结为师徒,热心地指导,手把手地帮扶。在他的帮助下,青年教师也迅速成长起来,并能在语文教研组独当一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王海森老师不遗余力地帮助青年教师,实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的诺言。
课堂就是王老师的舞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王老师深耕课堂,严谨治学,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呈现给学生,言传身教,春风化雨,泽润兵团下一代,兑现他援疆支教的承诺,实现他培养人才的期许。
克服困难,坚守岗位
和其他很多舍小家顾大家的援疆干部一样,王海森老师对默默支持他的家人也心怀愧疚。家里的两代老人是他最大的牵挂,柔弱而自强的儿女是他内心最柔软的部分。2016年12月王老师回家后,两岁的儿子却不认识他了,那一刻,他心里非常失落、五味杂陈。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2019年1月的一个夜里,王老师陪伴高三学生晚自习结束,在离开教室下楼的时候不慎踏空楼梯,重重地摔下来,左脚严重崴伤,大面积淤血。第二天王老师依然忍着剧痛,坚持上完四节课才到医院就诊。诊断结果是软组织受伤,恢复极慢,且容易留下病根。医生建议他严格卧床休息两个月。可是在这个关键时期,王海森老师不忍心丢下学生不管,更放不下“把这一届学生送到高三毕业”的承诺,他一天也没有休息,拄着双拐,忍着疼痛,第二天又准时站在讲台上,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师者,父母心。唯有把学生当成亲人、当成自己孩子的老师,才能做到甘愿这样倾情付出,长情守护。
为了承诺,三度援疆
2016年年底,第八批河南援疆干部完成三年的援疆使命。与家人团聚的日子近在咫尺,王海森老师的内心却喜忧参半,因为他的学生听说他要回去了,纷纷来到他的办公室,告别的同时又极力挽留,希望他能把他们这一届带到高三毕业,有的同学说着说着就流下眼泪。王老师打电话跟家人商量,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家人都支持他留下继续援疆,就这样,他匆忙而又果断地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再次援疆!
学生毕业了,奔赴全国各地的名校学府,开启锦绣前程。作为老师,他原路返回,继续坚守在三尺讲台,继续守望下一届学生。
2019年12月底,第二次援疆又要结束了,王海森老师又要与朝夕相处一学期的学生告别了。同样的故事再次上演,本来是安慰学生的,他说自己可能还会继续援疆,可是学生却当真了,天天来追问。王海森最终被学生的诚心打动,更感觉不能欺骗学生,最终横下心来,三度援疆。
不是每一朵花都能开在雪山,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援疆,援疆干部做到了;不是每一个援疆干部都能坚守9年,为了承诺,王海森老师做到了。
王海森远赴边疆团场为民族学生讲国学经典 (1)
王海森远赴边疆团场为民族学生讲国学经典 (2)
王海森指导青年教师张晶晶
(作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高中援疆教师 王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