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
2020年,在我这70后心里一直充满神秘,因为,在儿时就听大人说2020年我们要怎么怎么样。上学后,在书上也经常看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小康,我一直憧憬2020。2020年终于来到,对我来说的确很特别,年初我入选河南省第十批援疆许昌市工作队,终于圆了萦绕多年的支教梦。接到通知后我非常激动,全家也为我高兴,于是全家总动员,开始为我的援疆之旅积极准备,等待出发的日子。
等待
2020年春节,注定是不平常的,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就在大年初一,党中央英明决策,全国按下暂停键,全国进入疫情防控模式。原定2月10日我们进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出发的日子一再延期,我也就在居家隔离中焦急地等待着。
在此期间,我查阅了哈密的相关资料,设想了一下自己将来的工作,想象自己将来在美丽的天山脚下工作是多么浪漫和惬意,真是十分的期待。
入疆
终于接到4月2日出发的通知,于是背起整理过多次的行囊,带着家人、单位和家乡父老的重托登上西行的飞机。经过4个小时的飞行终于达到西北边疆——哈密,接着我们又乘车翻越著名的东天山。透过车窗我们看到了茫茫戈壁、枯草连天的草原和一群群的牛羊骡马在悠闲的吃着枯黄的草,偶尔还有三三两两的骆驼出现在我们的视野。路两旁矗立着的是倔强的胡杨,岩壁上青松昂首挺拔,就像这里的人民一样执着、坚强,充满生命力。天山上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在西北特有的强烈的阳光照耀下更加的刺眼,山谷里的冰雪提醒我这里的春天还没有来到。经过3个多小时车程来到目的地——巴里坤。
考验
到达巴里坤后,还没来得及欣赏天山的美景,就直接进入隔离点,开始14天的医学观察隔离。在此期间我们经受了西北干燥气候对身体的考验;寂寞无聊的对心理和意志的考验;还有饮食习惯对我们肠胃的考验。但看到电视中武汉前线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快递小哥等忙碌的身影,这些又算得了什么?我们利用饭盒、脸盆、湿毛巾等当成加湿神器来对付干燥。我们通过学习治疆方略、学习对口援疆相关会议精神提高理论水平;学习哈密、巴里坤的相关资料,熟悉当地人文历史;我们还通过钉钉视频会议参加培训,交流学习体会。学习让我战胜了寂寞和无聊的考验,同时对“爱国、勇敢、奉献”的“援疆精神”有更进一步的理解。4月4日我在房间以特殊的方式祭奠了抗疫英雄。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而上的身影,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在“援疆精神”和“抗疫精神”的激励下,我经受住了考验,带着激情和梦想走上工作岗位。
启程
当我信心满满来到学校,重新登上讲台的时候,现实给我上了一课。当我面对民族学生时,语言不通,交流成了问题。他们大多来偏远的牧区和乡村,家长文化水平低,国语水平差,无法辅导孩子,学生的学习大多家长根本无法配合。学生的国语水平低,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这给授课造成很大困难。由于孩子们从小在草原上生活,他们的游牧生活让他们充满野性,加上少数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情,使他们没规则意识,自由豪放,这给授课和管理带来很大挑战。这些让我回到现实,这里和老家不一样,不能按照老经验,必须重新思考,必须使用适合这里实情的工作和授课方法。这些困难和挑战提醒我,必须给自己清零,放下以前的荣誉从零开始,当一个学生。要尽快熟悉学校的管理,尽快适应;只有向这里的老师学习,尽快了解学生情况;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亲近他们和他们交朋友。通过一段时间交往发现他们具有坚强、勇敢的精神,待人真诚,就像巴里坤的春天,虽然姗姗来迟,却给人以别样的春光。口罩虽然遮住了他们美丽的脸庞,但遮不住他们真诚、求知的目光。面对他们满是期望的眼神,我陷入沉思,自己该怎么做?经过思考,我给全班同学购置了家校沟通手册,建立了学生家长与老师联系新方式。学生既能用手册完成作业,还能给老师留言沟通。老师和家长也可以相互留言,相互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状态。经过前阶段努力我已顺利开启正常的教学工作。
在“援疆精神”和“抗疫精神”的激励下,经过前阶段工作和生活,让我对未来三年的援疆充满信心,我要做有温度的老师,去温暖和感化学生,带领他们步入文明的殿堂。我要像胡杨和雪莲那样扎根天山脚下,用劳动和汗水书写自己的诗和远方,用劳动和汗水去诠释“援疆精神”和“抗疫精神”。2020年之春,加油!
(作者: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佛耳湖镇中心学校 哈密市巴里坤县第二中学 孟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