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为萤火,因梦西行。一年前,我放弃家乡的稳定工作,背负着父母的“怨念”报名加入了支教行列,希望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挥洒在边疆的热土上。2019年夏天,我跨越3000公里,到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当一名援疆教师。
刚到学校,我就犯了难———学情学况不熟悉,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不畅,又遭遇了因为气候不适应而来势汹汹的重感冒,这一切让我当初的一腔热血凉了大半。那些天,每天支撑我起床的,是班里一双双等待的眼睛。“真正站在讲台上,才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是52个家庭沉甸甸的托付。”自己选择的路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暗下决心,不熟悉学情学况,就扎在学生堆里跟他们聊天、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不畅,就选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做课代表!就这样,十几天以后,当一个哈萨克族小女孩告诉我她愿意做我的课代表时,我知道,我在支教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老师,最近的文言文太难了,压力好大。”一入秋,学生刚入学那股子热情劲儿黯淡下去,再加上高中文言文这盆冷水的“洗礼”,成绩不甚理想。
怎么办呢?我开始谋划学生们的“脱困”大计。
“高中生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文言文故事。”我的教学师傅魏老师启发我。为此,我阅读相关文献、查找视频资料,改编剧本,挑选演员,指导表演。在动员了22名小演员、花费了课后近15个小时之后,一部生动有趣的《孔雀东南飞》呈现在课堂上。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在期中考试中,班级语文成绩一下子提高到了年级第二。“原来语文课也可以这么妙趣横生!”如今时隔半年,原8班的小伙伴仍对当时的语文戏剧课津津乐道。
我似乎爱上了这种成就感和幸福感。“田字格,四条边,把字写在正中间,上下左右不靠线,行列整齐一线牵……”一群10后的小朋友奶声奶气地跟我齐读着《写字歌》,我也沉浸在这热情又专注的氛围中———这是由大营房社区组织开展的“七彩课堂”志愿服务活动。这群小朋友真是调皮又可爱,得知我来教书法,他们拉着我的衣角七嘴八舌地说:“老师,我可以跟你一起在黑板上写嘛?”“老师老师,你看我的!”这与冷静又沉思的高中课堂又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转眼到了寒假,志愿者大军回到河南,却没料到今年的春节多了些“严寒”。遇病毒,遭疫情,原本两周就返岗的计划被一推再推。我在家数着日子,备课一丝不敢怠慢,作好了随时复课的准备。2月17日,学校统计愿意上网课的教师,我不假思索地报了名。屏幕上,一张张脸亮起来,同学们急切地询问我的情况,知道我在家平安,直播间里又充满了往日课堂上的欢声笑语。虽身隔3000公里,但我们的心在一起!
3月27日,随着复工复产的启动,我也回到了原本的工作岗位上,但是看到学校面临着全校1400多名师生疫情防控的任务,三个年级实行错峰之后,课间出操、食堂排队、校园、班级及宿舍测温等工作量翻了3倍,新增设的防疫岗位人手也相当紧张,一到学校我就加入了抗疫志愿者行列。我开始投入更多业余的时间、精力到防疫工作中来。经过这次抗疫工作的洗礼,我变得更成熟了,知道怎么去服务好学生、学校,怎么为社会、为国家去作一些贡献。
支教一年,我有得有失。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总是单纯又质朴的,他们希望我回到家乡,从事一份简单、安稳的工作,一家人相互依偎,平凡和美。特别是那段时间,得知母亲住院,父亲又因腿疾行动不便,办住院手续都异常艰难时,我不是没有犹豫过。但在这一年里,一张张洋溢着孩子笑脸的支教照片传过去、一份份成长降临在我身上,爸爸妈妈看到,女儿正在用自己的光和热去照亮、去指引,去影响、去改变!
“现在啊,有关新疆的新闻我都多看两眼,我知道我女儿在那边作贡献!”看着老爸脸上那种掩盖不住的喜悦和骄傲,我更坚定了———这一趟,来得值!
(作者:河南师大研究生支教团 原博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