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李卫华(右三)陪同他的扶贫帮扶户亲戚们,来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定点帮扶的贫困村,和干部群众交流“脱贫经”。普拉提/摄
笔蘸深情写大美——记河南援疆干部、哈密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李卫华
哈密日报记者 高春
“边塞月天上雪,策马吹琴走黄沙”,这是李卫华当初对哈密的想象。援疆以来,李卫华在哈密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岗位上,兢兢业业、守正创新,踏踏实实做好几件事,不仅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也开阔了襟怀,提升了自我。
“援疆历三载,半个新疆人”,如今他用这十个字,概括了“我这三年”。
夜以继日,助力三报新闻联动
2017年8月,盛夏如火,暑热难消。
哈密日报社办公楼二楼上,有一间办公室的灯光,往往到深夜才熄灭。时值河南省党政代表团赴新疆考察,作为前方报道协调人和现场采访调度,李卫华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和哈密日报社领导的指挥下,夜以继日地为报道做着各项准备。
他和哈密日报社的同事们一起,从众多河南援疆项目中确定了近10个重点项目,在援疆干部人才中确定了6个典型,从选准产业援疆打造发展“加速器”、民生援疆叩开百姓“幸福门”、文化援疆搭建群众“连心桥”三个维度展开采访。
工作铺开后,一个创意在他脑海浮现出来:此次报道主题重大、亮点众多,如果能实现《河南日报》《新疆日报》和《哈密日报》三家媒体联动,发挥哈密日报社记者熟悉当地社情、现场采写能力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策划、整合能力强,《新疆日报》区域影响力大的优势,报道影响力将极大提升。
这个创意得到采纳。为了协调各项事务,李卫华记不清自己熬了多少个夜晚、打了多少个电话。为了在短时间内实现三家媒体资源共享、形成合力握成拳头,从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新疆日报社有关部门对接,到与哈密日报社采编人员落实具体采访;从确定采访点,到稿件、图片、版面细节,他做了大量协调统筹工作。据当时参与报道的记者说,电话打得都发烫,微信群里的工作讨论更是热火朝天。在数天的采访报道期间,三家媒体相关工作互动热度前所未有。
功夫不负有心人。8月中旬,三家媒体同时刊发了新闻综述《丝路牵两地 豫哈情谊长》《赓续丝路情谊长》。《哈密日报》推出8个版面的河南援疆特刊,《河南日报》推出一个跨版专题和摄影专版。三家媒体所属新媒体联袂开设“天山黄河一线牵,豫疆心连心”专题,同期推送报道。此次报道版面规模之大、媒体立体覆盖效果之强,为豫哈两地纸媒援疆报道所未有。
报道见报当天,《河南日报》就出现在了千里之外的哈密。在哈密市图书馆一隅,河南省党政代表团领导拿起散发着墨香的《河南日报》《哈密日报》,饶有兴致地翻看着、议论着图片专版《瓜乡大地 河南印记》。这些记录了豫疆情谊的报道,飞越两千多公里山河,跨越大半个中国,在不同地域的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共鸣。
因势应时,出彩出新讲好新闻故事
“新闻人要善于捕捉战机,努力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李卫华的想法是,干新闻就要重策划,要因势应时做强做大报道。
进疆工作不久,哈密日报社落实上级领导指示,决定加大援疆干部人才典型事迹的报道力度。为此,李卫华连续数日走访调查,广泛征求河南援疆各工作队意见建议,通过与有关各方研究、遴选,最终拟定7位报道对象建议名单。经报社编委会讨论决定,《哈密日报》开辟“援疆风采”专栏,推出“三次援疆,割舍不下哈密情怀”的刘志怀、“带着父亲心愿援疆”的程锦辉、“草原上的白衣天使”马启敏等人的先进事迹。
在第六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之际,李卫华提出了援疆工作报道方案,全程协调、参与《河南日报》特派记者组赴哈密采访报道活动。随后,河南日报在重要版面开辟“豫疆同心谋发展”专栏,先后推出7篇长篇援疆报道。
2018年8月,李卫华和哈密日报社同事一起,促成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哈密日报社开展深度合作,发起并成功组织河南25家媒体(含18家地市党报)的社长总编辑组成的“河南省党报社长总编看哈密”采访团,来到哈密进行全方位采访报道。采访团连续数日集中深入哈密一区两县采访,在同一主题下, 25家媒体、22个整版,多侧面、多角度展示大美哈密。随后,在李卫华提出创意和参与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部集纳这些专版,精心制作成客户端专题《河南报纸上的大美哈密》,并滚动推送,全省各地市党报新媒体平台同步转发推送,产生强烈反响,有力宣传了大美哈密。
结亲帮扶,真心实意待人做事
豫哈情深,情系日常点滴,深在相亲相知。援疆三年,在同吃同住同工作同学习过程中,李卫华与报社同事、结亲户、扶贫帮扶户、报道对象之间,结下难忘的友情亲情,留下了不少情谊深长的故事。
今年8月,在哈密日报社、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县委等各方支持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邀请哈密日报社定点扶贫村巴里坤县海子沿乡团结村、由李卫华帮扶的两户哈萨克族牧民家庭前往河南,参加“亲戚约我看中原”主题活动。李卫华全程陪同亲戚,参观了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主会场、红旗渠等,还做客报业集团定点帮扶的贫困村,和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脱贫经”。为此,《河南日报》刊发了特写《千里交流“脱贫经”》,《哈密日报》还推出了图片专版。
履职尽责,情倾身边援疆人,这是新闻人的担当。2019年是第九批河南援疆收官之年,今年年初,哈密日报社决定对援疆干部人才事迹进行集中报道。同时,还邀请河南省各相关地市党报展开采访报道,以实现资源共享,做强做大报道。怀着对广大援疆人忠诚奉献精神的感动和认同,李卫华克服工作涉及面广、协调工作量大、采访任务繁重等困难,在时间跨度长达大半年的报道期间,艰苦推动相关工作,促使报道持续发力。截至12月中旬,《哈密日报》已刊发了近60个专版,有5家兄弟地市党报同步推出报道。
哈密日报社高级编辑池广华评价李卫华“站位高、业务精,新闻功底深厚。”在先后分管办公室、记者部、“周末”部、网络信息部等部门期间,李卫华做了一些创新管理工作。在他协调努力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网“哈密频道”于今年7月上线。他还应哈密日报社新媒体管理、报纸改版工作需要,组织了多批次共80余人(次)的培训交流活动。
谈起援疆生活,李卫华说,远离家乡和亲人,有时候难免心有孤寂,但他觉得这是用来学习提高的机会,这时候可以静心看书、练琴,找人聊天。他重读了自己最喜欢的那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书上圈圈点点,写下了页边笔记,还戏称此为“李评”。一把心爱的和莱半音阶口琴,一直被他带在身边。他的微信个性签名,写着“走到天山脚下的口琴手”。同事们说,这就是李卫华,一个接地气冒热气、有思想有深度的新闻人。
援疆感言
因为眷恋,不说再见
■ 李卫华
三年一瞬间,时光之刀为我们刻下什么印记?是难忘的援疆生活,赋予我们一段华彩般的心灵之旅。
在这里,我们脚沾泥土,胸怀热情,在采访路上劳碌奔忙;在这里,我们心怀大爱,一片赤诚,在亲戚家中共叙友爱亲情;在这里,我们不畏艰险,不辞劳苦,在精准脱贫定点帮扶村走访帮扶;在这里,我们挥洒汗水、砥砺前行,有欢乐也有忧伤,在火热的生活中履职担当,不忘初心。
我们离开故乡亲人和同事很远很久了,却在微信里和他们越来越近。我们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结识了新同事、新亲戚,与之朝夕相处、甘苦与共,同学习、同奋斗,时时感念他们给予的关心帮助。我们彼此相处得很近很久了,结下的新亲情也愈深愈醇。
我们来时,眷恋故乡;我们回时,眷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