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11月30日电 题:天山脚下听他们讲述援疆故事(下)
记者 赵晖
在天山脚下,活跃着一批来自黄河岸边的中原儿女。他们走门串户,将温暖和关爱送到“亲戚”们的心坎上;他们牵线搭桥,将就业的机会送到少数民族群众身边;他们倾囊相授,将知识的雨露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他们俯下身子,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用一段援疆路,讲述着一世援疆情。
2016年12月,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到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开展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日前,记者走进哈密市和兵团第十三师,通过对援疆干部人才的走访,深切感受他们“真情换真情,人心换人心”的无私大爱,“拼搏实干奉献”的无私情怀。
教育筑根基,医疗惠民生:这些“专家”火了
“我们当地百姓特别是学生家长都称他们是专家。”提到在校的河南老师,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陈老师真诚地表示,“援疆老师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
在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豫哈携手并肩 共谱教育新篇”的标识十分醒目
而提到哈密市中医医院副院长赵明宇,“他是来自河南的‘神医’。”这是当地群众对赵明宇的高度评价,因为他的中医正骨术让很多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恢复了健康。
“教育、医疗是援疆最基础的工作,是着眼长远的工程。我们付出真心真情,百姓就能获得真实惠。”李湘豫向记者介绍,在教育、医疗援疆方面,河南拿出了最优质的资源,派驻最优秀的人才,给受援地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无愧于“专家”称号,这是援疆教师和医生们一致努力的目标。
2019年高考结束后,兵团第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火了:全校高考人数590人,本科上线522人,上线率达88.5%,其中重点本科上线246人。在红星高中,援疆教师有一个口号“帮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如今,这些孩子终于成为了“最好的自己”。而这背后,是援疆教师团队的倾情付出。
兵团第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负责人介绍教育援疆情况。
红星高中的援疆教师,均来自河南省实验中学,都是中高级职称的专家老师,教学经验十分丰富。他们为高三学生开展专家讲座,并无偿承担高三学生的培优工作。
数学老师徐征涛已是第二度援疆,他把义务为考生补课当成分内的事儿。一个长期接受徐征涛义务补课的考生家长为了表示感谢,在微信上给他转了666元钱,徐征涛拒绝了,他留言说,“孩子的进步是对老师最好的报酬。”
“我在这里的第一台手术是从哈密市中心医院‘抢’过来的。”来自濮阳市人民医院的高湘玲,初到伊吾县人民医院任副院长时,最苦恼的是如何取得患者信任,提高患者就诊率。一次,一名已住进哈密市中心医院的病人找高湘玲开转诊证明,她说,“大姐,我是河南援疆的医生,你的手术我们也可以做。”但病人不放心,让她保证得做好。医学上哪有“保证”两个字呢?但高湘玲还是作出了“保证给你做好”的承诺。
“那是一台IV级手术,难度很大,伊吾县医院也没有专门的手术床,是两个助手抱着病人为我摆体位,我跪在地上完成了手术。”在回忆那一次手术时,高湘玲坦承压力很大,但最后手术很成功。于是,“县医院来了专家医生”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患者对“河南专家”的信任度越来越高,县域内就诊率由原来的不到40%达到了现在的80%以上,手术量也从2016年前全年15台手术增加到2018年的450台,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兵团十三师红星医院远程医疗中心
十三师红星医院神经外科援疆医生张长远在到达医院的当天就进入手术室实施了一台手术。他在2017年先后开展的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的颅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脑外伤和自发性脑出血手术等11项技术是填补哈密地区空白的、有一定难度和风险的手术。破裂动脉瘤的开颅夹闭手术属于挽救生命的手术,曾经有连续三个晚上手术也有单个手术连续操作18个小时的记录。完成这些手术,既需要精湛的技术,也需要勇气和毅力。
而同样是红星医院妇产科援疆医生的杜趁香,则有“灭火器”之称。杜趁香坚持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上班,2018年5月成功开展的“紧急宫颈环扎术”,填补了红星医院及哈密地区的空白,因此产科的李主任和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灭火器”。
用丰富的知识点燃学生智慧,用精湛的医术解除患者病痛,三年来,援疆教师医疗队伍,在“筑根基、育新人,惠民生、解民忧”的同时,更是以师带徒形式手把手帮教,为受援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伊吾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跟着援疆医生学习急救技能。
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这是教育医疗援疆着眼长远的目标。期间,河南援疆指挥部制订实施《跟岗研修传帮带工作方案》,打造“管理人才领岗教改、骨干教师带岗帮带、大学生顶岗支教”的“组团式”教育援疆模式,着力提升少数民族教师和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制订实施《河南援疆医学专家师带徒师徒同考考核办法》,促使援疆医生全部与当地医疗骨干建立师徒关系,着力为当地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在上述模式下,一大批教育医疗年轻人才茁壮成长起来。
“我师傅是牛人,他的中药方剂十分厉害。”这是朱永安对巴里坤县人民医院援疆医生张甲臣的评价,他以能和张医生结成师徒关系而自豪。不过最让朱永安感动的是,师傅将一百多个常见方剂倾囊相授与他,毫无保留。“我现在基本能够单独开方了。”
赵明宇(左)和他的徒弟雅克布伊萨克
“我拜师赵院长学了中医正骨术以后,我的门诊现在门庭若市。”雅克布伊萨克的师傅正是哈密市中医医院副院长、援疆医生赵明宇。雅克布伊萨克以前对中医只有模糊的概念,“我用师傅教授的方法在门诊运用后效果很好,如今拥有很多病人粉丝。”雅克布伊萨克现在已是科室主任,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中医正骨医生。
赵明宇在哈密市中医医院有多个徒弟,在他的教授带动下,骨伤科、中医正骨科、颈肩腰腿痛科已成为医院的“明星”科室。
如今,在哈密地区,一提到援疆老师,师生都会竖起大拇指;一提到援疆医生,群众都直夸“医术精湛”。这些来自河南的“专家”,“火”进了受援地群众的心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