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11月30日电 题:天山脚下听他们讲述援疆故事(中)
记者 赵晖
在天山脚下,活跃着一批来自黄河岸边的中原儿女。他们走门串户,将温暖和关爱送到“亲戚”们的心坎上;他们牵线搭桥,将就业的机会送到少数民族群众身边;他们倾囊相授,将知识的雨露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他们俯下身子,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用一段援疆路,讲述着一世援疆情。
2016年12月,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到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开展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日前,记者走进哈密市和兵团第十三师,通过对援疆干部人才的走访,深切感受他们“真情换真情,人心换人心”的无私大爱,“拼搏实干奉献”的无私情怀。
唱歌的果、浓香的奶:甜蜜路上奔小康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打造“造血”机制,增强“造血”机能,帮助受援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在李湘豫看来,这是当前援疆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产业、就业、人才、教育、健康、基层民生改善、文化、旅游、党建等“援疆扶贫九大专项行动”在哈密市铺展开来,构建起援疆脱贫攻坚大格局。
“产业扶贫方面,三年来,河南籍人士在哈密注册法人企业已达到465家,注册资本45亿元。运营了哈密市最大的果蔬加工企业好想你,最大的驼奶企业中驼生物,包括文化企业安阳安绣,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在谈到产业扶贫时,李湘豫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
三年间,河南援疆指挥部利用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推动援疆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从支援向合作拓展,把产业带动就业放在对口援疆的重要位置,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实现脱贫增收。
阿卜杜瓦依提.撒塔尔(右一)向记者介绍他和妻子在公司的收入情况
在河南龙头企业好想你投建的“新疆唱歌的果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干净整洁的分拣清洗车间里,少数民族员工正在忙碌着。来自南疆的阿卜杜瓦依提。撒塔尔夫妻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俩的月收入平均有1万块。”阿卜杜瓦依提夫妻负责大枣清洗环节,这样的收入在之前他们想也不敢想,“全家有五口人,五亩田,以前只靠种地每年的收入还不到1万块。”
厂长马军伟告诉记者,公司自2018年6月投产以来,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果品销售,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运营的一期项目安排民族员工108人,其中贫困户103人,人均年收入3.6万元。
和阿卜杜瓦依提夫妻一样享受产业扶贫带来实惠的还有伊吾县盐池镇的骆驼养殖户毛达别克。达拉海。毛达别克家的80多峰骆驼,均是从新疆中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属的骆驼养殖合作社领取,一家人通过养骆驼,出售驼奶、驼绒实现了增收致富。
中驼公司是在河南援疆指挥部的多方努力下落户伊吾县的。2018年项目投产后,公司引导农民成立了骆驼养殖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骆驼产业。公司将中标的扶贫专项资金购买的骆驼免费发放给建档立卡贫困户饲养,和229户贫困户签订骆驼扶贫分红协议,将奶驼的收益直接分红给贫困户。
提到产业援疆,毛达别克.达拉海竖起大拇指称赞。
“我现在养的骆驼有20头产奶,仅向中驼公司出售驼奶每月就有4万多元的收入,每一峰骆驼每年还能分红800元。”说到现在的好日子,毛达别克脸上挂着幸福的笑。他说,以前游牧散养,效益不高,驼奶卖不出去只能坏掉,骆驼生病了也束手无策,“现在这些都不是问题了,驼奶再多也有地方卖,骆驼还上的有保险。”
中驼公司负责人苏华说,伊吾县现在基本形成了良性循环的骆驼养殖产业链,可以带动800余户贫困户脱贫。
经过调研,援疆干部巴里坤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周伟凡发现,巴里坤几乎涵盖了人们认知中的所有新疆风貌——草原、天山、湖泊、戈壁、美食、民俗,但却“美在深山无人知”。如何让巴里坤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起来,成为周伟凡工作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周伟凡的问题,也是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工作思考的大问题。“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项富民工程,能有效带动当地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李湘豫介绍说,“政府引导、市场方式、企业运营、群众参与”的援疆旅游专列模式由此诞生,河南援疆指挥部每年安排援建资金750万元,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组织客源,立足哈密、面向全疆送客进疆。2018年以来到哈157趟旅游专列输送10万余人,不仅带动了地方宾馆、酒店、客运、商贸、农家乐等行业发展,也促进了内地和新疆各族群众的大众化、生活化、常态化交流互动。
巴里坤湖景区
在哈密,不少旅游项目都是河南援建的,巴里坤县昌家庄子哈萨克旅游特色村镇就是其中之一。“按照理论,1个旅游项目可以带动38个产业,因此,做好一个旅游项目,富民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搭建了平台,自有游客来,周伟凡介绍说,2019年,巴里坤县接待旅游人数就达到140万。
此外,河南援建的哈密市就业创业基地、巴里坤县贫困农牧民就业基地、伊吾县民生创业产业平台、伊州区农牧民再就业市场等,极大地拓展了贫困人口就业渠道。
有产业自然会带动就业;能就业就能有稳定收入;收入稳定了,群众的心也就安稳了。“扶贫扶到点子上,扶到根上。”在李湘豫看来,扶贫效果如何,受援地群众的心里有一杆秤,群众满意是对扶贫工作的最好褒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