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宇辉和他的亲戚在一起
中新网河南新闻11月30日电 题:天山脚下听他们讲述援疆故事(上)
记者 赵晖
在天山脚下,活跃着一批来自黄河岸边的中原儿女。他们走门串户,将温暖和关爱送到“亲戚”们的心坎上;他们牵线搭桥,将就业的机会送到少数民族群众身边;他们倾囊相授,将知识的雨露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他们俯下身子,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用一段援疆路,讲述着一世援疆情。
2016年12月,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到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开展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日前,记者走进哈密市和兵团第十三师,通过对援疆干部人才的走访,深切感受他们“真情换真情,人心换人心”的无私大爱,“拼搏实干奉献”的无私情怀。
跟着局长走亲戚:故事里洋溢民族团结大爱
十月底的中原还是暖意浓浓,而在哈密市伊州区,冬的寒意已扑面而来。“这两天又冷了,得去我的亲戚家看看。”援疆干部哈密市人社局副局长邢宇辉的亲戚哈力别克。白开家,在海拔2400米的前山哈萨克民族自治乡石磨沟村。这个173户764人的牧业村,是自治区重点贫困村。一进家门,哈力别克。白开的妻子就端上了热气腾腾的奶茶,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和她的河南“兄弟”。
邢宇辉在牧民家中讲述他的援疆故事
“她称邢局长为兄弟。”石磨沟驻村干部陈玲说,邢局长在亲戚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早就和牧民结下了深厚友谊。
像邢宇辉这样,几乎每个援疆干部在哈密都有一门亲戚。“结亲”,是河南对口援疆创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具体体现,目的是让援疆工作见物见人见认同。
“我2016年12月进疆,当时琢磨得最多的就是援疆工作到底怎么干?我认为援疆工作最终目的是让各民族群众联动起来,实现交往交流交融,真切感受到一家人一家亲。”哈密市委副书记,河南省对口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李湘豫说,那就要在“民族团结一家亲”上下功夫,把口号化的“民族团结”具体化、实效化。
于是,以结对认亲为载体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援疆干部与结亲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点滴交往中拉近心灵距离,增进民族感情。同时利用自身优势,精准帮亲,实效富亲,着力解决受援地群众牵肠挂肚的就学、就医、就业等实际困难,将来自祖国大家庭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知道群众想什么、要什么,才能走进群众心里,实现良好沟通。”作为前方总指挥,李湘豫也要每月固定几天住在亲戚家。从开始的不适应,到和群众打成一片,和所有援疆干部一样,李湘豫也把他的亲戚家当成了第二个家。
为确保“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取得实效,河南省援疆指挥部制订了十分详细的实施方案,细到每个月的活动计划都挂在墙上。如此,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哈密的几天时间里,我们跟着援疆干部走亲戚,每一个故事都洋溢着民族团结大爱。
伊吾县人民医院援疆医生韩永亮的亲戚是一位维吾尔族大姐,叫古丽巴哈·吐尔迪。大姐身患残疾,无儿无女。韩永亮和大姐的感情在一次深夜救助中得到升华。2018年12月22日凌晨2时,大姐腹痛难忍,接到电话的韩永亮在零下27摄氏度的深夜里骑上电动车就往大姐家赶,将大姐背到医院,并全程陪同诊疗。
“以前生病,我都会在门口塞条丝巾,不让门关死。因为我害怕自己在屋里发生意外没人知道。”提到韩永亮,古丽巴哈·吐尔迪激动地说,“我现在有个亲弟弟了,生病时也可以关上门好好睡一觉了。”
而伊吾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援疆医生高湘玲,她的亲戚阿迪拉患有“继发性不孕”。高湘玲利用自己的专业和人脉优势,为阿迪拉联系专家先后两次手术,术后为她精心调理,孕后又全程跟踪,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她。如今,阿迪拉已经是一个幸福的妈妈了。她几乎每天都会与这位来自河南的亲戚姐姐信息互动,一起分享初为人母的幸福和快乐。
不光是结亲对象,在高湘玲看来,各民族兄弟姐妹皆亲人,有难相帮义不容辞。2017年10月,高湘玲在护送车祸重伤的病人转往哈密市中心医院时,遭遇暴风雪,车辆失控滑向了山沟。“当时我紧紧抱着病人,心里充满了绝望和恐惧。”后在警方的协助下,车子被拖出来,病人被安全护送到了哈密。对这次“用生命援疆”的经历,高湘玲说,她从来都不后悔,“芳华易逝而隽美永存,我庆幸,在最美的年华做了最应该做的事。”
哈密市伊州区柳树沟乡柳树沟村的爱心超市
对于亲戚家中的困难,援疆干部更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我们援疆干什么?我们结亲又为啥?结亲户的事就是我们的事!”这是在听到援疆干部反映不少村民房屋漏水的事情后,援疆干部、伊州区指挥部指挥长马宏伟掷地有声的话。于是,在援疆资金的帮助下,仅一个月的时间,23户村民的屋顶得到了彻底翻修。
援疆干部陈金岭帮助哈萨克族小姑娘解除双手大拇指先天多指畸形病患的故事被传为佳话,结亲事迹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联谊活动先进个人”,被兵团党委授予“兵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在一次次的伸手相帮中,浓浓的民族感情在升腾。而互学共学中,让援疆干部和受援地群众的交流更加顺畅。
援疆干部、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徐红伟,每每去吾斯曼家都要拿着书本耐心地教他学国语。在徐红伟的鼓励和教授下,吾斯曼学习国语的积极性很高,并顺利通过了保安考试。吾斯曼对徐红伟也越来越信任,把他当成了真正的自家人。
“以前都是用手语,现在可以用简单的国语对话。”援疆干部刘鹏辉说,两年多来,感受最深的就是学习带来交流的顺畅,使得他和哈萨克族亲戚能够毫无压力地在一起过节,在古尔邦节、肉孜节、元旦等重要节日,通过喝奶茶、包饺子等不同风俗的融合,自己和亲戚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