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学生互动特别好,教态自然,填空的问题设置得也好,但讲课尽量不要面面俱到,要针对重点把问题讲透彻。”10月23日下午,针对哈密市第一中学教师司艳茹于22日上的一堂语文汇报课,该校援疆教师毕雪静(如图右一)对她表现优异和不足的地方进行了点评,并给出意见和建议。
在哈密感受家的温暖
2018年7月底,51岁的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第一高中语文老师毕雪静,为响应河南省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积极报名参加,并于8月30日与其他124名援疆教师来到哈密,毕雪静被分配到市一中担任高一年级的语文老师。“这里气候很干燥,刚来那段时间身体各种不适应,每天晚上都被干醒三四次,嗓子疼,流鼻血。”毕雪静说,在课堂上学生的互动对她来说是更大的考验。
尽管有些学生顽皮,但都非常单纯善良,从心底里明白毕雪静老师对他们的真心实意。当年12月初,因工作需要,毕雪静担任高三年级语文老师,高一学生知道后写了联名信准备交给校长把她留下来,最终在毕雪静的劝说下才作罢。“学生们每周末回家都会把家里的葡萄干、杏干、枣带过来给我吃,还有的学生过生日会邀请我去他家玩。”毕雪静告诉记者,这里的老师对她也非常友好和热情,“巴哈尔古丽老师第一次见面就拥抱我;玛丽亚木老师和我初次见面时,见我在院里看树上的核桃,就拉着我的手要给我摘,还说:‘你们几千公里过来帮助我们,这核桃就应该请你们吃。’我在遥远的异乡感受到家的温暖与踏实。”前一分钟还是笑声朗朗的毕雪静,说着说着眼眶湿润了,在交谈中,她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感动”。
在教学中收获难忘记忆
在毕雪静28年的教书生涯中,她一直秉持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念,向学生传授“爱与美”。“即使不能长成天山雪松的高大,至少也要有沙漠胡杨的坚强。”面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状,毕雪静鼓励自己要充满信心。
“要让学生在最快时间内喜欢上语文,提高成绩,首先要让他们喜欢我这个老师。”毕雪静说,她决定先从阅读、写作着手,要求每位学生坚持写日记,抄写读书时遇到的好句子,她给学生日记写的批语,多是为学生开导、解悟有时内容甚至比日记内容还多,有的学生看到批语后又以日记的形式跟老师互动交流。
来到市一中后,毕雪静与新入职的教师司艳茹结对子,对其进行教学上的帮扶。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自己要多读书,在毕雪静的建议下,司艳茹养成了多读书及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教学反思的习惯。司艳茹也勤奋好学,她会挤出时间多听毕雪静的课。“老师让我不光听她的课,其他老师的课也要听,学习不同老师的优点,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司艳茹说。
在自身努力和毕雪静的帮助下,司艳茹在教学上成长很快,不到一年就当上了高二年级的班主任,今年4月还在哈密市教育局举办的2019年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在哈密的支教经历让我想起诗人汪国真写的一句诗: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毕雪静说,她已年过半百,是支教让她重新燃起了教书育人的激情,她来到哈密后坚持写日志,记录那些流泪、欢笑、感动的日子,截至目前写了约20万字。“既然来了,就要收获点什么,留下点什么,这段执教经历一定会让我终生难忘。”毕雪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