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徐志摩先生的一首《再别康桥》,曾感动过多少红男绿女、文人骚客,多少人为之浅吟低唱、深情朗诵。从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我就一直想寻找这个充满诗意和浪漫的“康桥”,踏上令人向往、让人留恋的康桥,观河畔金柳、看夕阳余晖……
后来,查找资料才知道,徐志摩先生笔下的“康桥”就是英国的剑桥,远在北大西洋的大不列颠岛上,有可能一辈子也走不到,只能成为遥想了。
2007年5月,组织上派我到上海工作,任商丘市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任。初到上海,令我惊讶的是工作地址竟然是一个也叫“康桥”的地方——上海市南汇区康桥镇(现南汇区撤并到浦东新区)。这里树木葱郁,绿草如茵,小桥流水,既是都市郊区典型的江南小镇,又有现代化的高楼和厂房,企业集聚,办事处办公室就在一家商丘在沪企业的办公楼上。于是,心情格外清爽,激情倍增,感觉空气中弥漫着徐志摩先生的那般诗意。
上海滩,曾经是冒险家的乐园。到上海工作,可不是仅仅靠冒险就能打拼出世界的,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大气谦和的风格,开明睿智的智慧,追求卓越的品质,脚踏实地的作风,要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精英打交道,要被精细的上海人、四面八方汇涌上海的才俊包容接纳,要用工作实绩赢得认可,要用真诚真心感动感染他们。
“万事开头难”。白手起家,带了两枚公章只身闯上海滩,怎么走好上海第一步?怎么打开工作新局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广泛联络,调查研究。上海的初夏,梅雨如丝。我开始频繁密集的联系拜访商丘、河南在沪人员,机关、部队、学校、企业、商会等等,乘公交、坐地铁,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在办公室、在宾馆,在茶社、咖啡厅,在餐馆、在饭桌,与老乡们促膝谈心、推心置腹,聆听他们的诉求愿望和建议希望,了解上海的风土人情,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谋划未来的发展。同时,主动拜访上海市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了解上海开展合作交流的政务信息;拜访全国各地驻沪办事机构联合会,与各地驻沪办加强联合,学习先进经验,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两个月的辛苦努力,我掌握了一大批上海党政军、企业商会等各方面资源,听取了办好驻沪办的意见和建议,奠定了走好上海滩第一步的基础。
集思广益,谋划长远。在听取建议、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我与办事处工作人员一起集思广益,谋划长远的发展规划,大家汇总各方信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见仁见智,献计献策。经过思想火花的碰撞,形成了共鸣,理出了明确的思路:即围绕“服务家乡、服务上海”一条主线,开展信息服务,搞好沪商两地政务交流对接;擦亮窗口,宣传推介商丘;招商引资,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凝聚群众,服务到商投资企业和商丘在沪企业,服务各界人士;壮大实力,实现办事处自我发展。
扑下身子,实干兴业。思路一旦明确,就必须撸起袖子、扑下身子,去一件一件抓落实,以工作成果检验思路,以工作实绩赢得认可。在拜访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领导同志时得知,上海市拟增加河南省为粮食供应基地,我连夜起草了一份信息专报,迅速呈送商丘市委、市政府领导,为商丘粮食大市寻求高端市场提供了机遇,受到时任市委书记刘满仓同志的批示表扬。当了解到商务部拟在上海设立产业转移服务基地的信息,我一方面迅速向市领导汇报,一方面积极对接有关部门,使得商丘市第一批入驻商务部产业转移服务中心(上海基地)。十几年里,我收集、编印《长三角信息》200多期,向商丘市各部门提供信息1000多条。我撰写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商丘发展的新思考》、《上海治理交通拥堵的探索与思考》、《上海“飞地”发展的调查报告》、《上海城市网格化管理的调查报告》等多篇文章被市领导批示,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办事处深处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就要做思想解放的先行者,当开放创业的排头兵。我们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认真研究产业发展政策,精准对接产业意向,把上海红星美凯龙等知名企业引进商丘,提升商丘的城市品位。多次组织“上海企业家商丘行”、“长三角企业家中原行”,“全国沪办主任看商丘”等活动,推介商丘、宣传商丘,提高商丘的美誉度。促成了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与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合作,开设商丘(河南)名优特产上海展示展销厅,为商丘农产品在长三角销售提供平台。每逢中秋和春节,我组织召开“商丘市经济社会发展恳谈会”,邀请上海各界人士、专家学者为商丘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提建议、理思路、汇信息,商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多次参加恳谈会,并对上海办事处的工作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服务群众,搭建平台。办事处是商丘人在上海的家。我们把服务群众作为抓手,服务下沉,开门办公,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努力搭建“服务家乡、服务上海”的平台。2007年11月,我在《商丘日报》发表《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公开办事处办公地址和办公电话,公开办事处服务职能,为全市人民在上海提供服务,恳请全市人民支持、监督上海办事处工作。2009年6月6日,商丘市第一家异地商会——上海商丘商会在上海成立,我们广泛联系会员,扩大会员的覆盖面,发展会员300多家,涵盖上海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商会构建了上海各界老乡之间的联系纽带,增进了联系联络,成为各界老乡之间交流信息、共享资源、互帮共赢的桥梁。同时以办事处为依托,成立了商丘驻沪团工委、商丘在沪青年联合会,把商丘籍在沪青年凝聚起来,搭建了青年互动的平台。
商丘某教会因解放前宗教房产纠纷多次到上海聚众上访,影响了上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也影响了商丘人在上海的良好形象。我一方面主动向商丘市委、市政府进行口头和书面报告,另一方面积极化解双方矛盾,主动参与调解,促使双方冷静理性在法律范围内处理解决,不激化矛盾,不触犯法律,调解工作得到东方航空公司以及教会群众的认可。商丘在沪企业上海神火铝箔有限公司商标出现问题,影响企业生产销售,我积极协调上海有关部门,迅速得以解决,挽回数千万元损失。商丘一学生参观世博会发生意外事故,我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稳控局面。办事处与有关企业合作,开设了火车票机票售票处,方便周边居民群众和商丘务工人员出行购票;与公安部门协调,为商丘在沪务工人员异地代办身份证,减少返乡办理的麻烦和往返费用……十几年来,办事处在上海和商丘两地,处理协调商丘籍在沪企业和务工人员矛盾纠纷100余起,服务商丘来沪人员就医就学事宜200余次,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了各种便利,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参与世博,收获世博。2010年5月至11月,历时半年的上海世博会把上海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作为商丘在上海的窗口,置身于世博会的舞台前沿,我们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多方资源,主动对接世博、参与世博、服务世博,在参与中寻找机遇,在服务中促进合作,通过亮相世博,充分展示了窗口形象,赢得了赞誉和肯定。作为世博会的参与者与服务者,亲历世博的184天,可谓欢欣与汗水交织,收获与疲惫相伴,在参与中感受世博、体验世博,在参与中思考世博、收获世博。
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的一年时间里,我未雨绸缪,及早谋划,主动对接世博,寻找利用世博平台对扩大商丘宣传和知名度的机遇,让商丘了解世博,让商丘走进世博。2009年初,我联系拜见了时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世博局副局长胡汉民,就上海世博会的意义与中原地区的机遇进行了交流对话,并整理会谈资料书面报送市委、市政府。2010年3月,邀请参与世博宣传研究的上海同济大学教授程国政老师到郑州大学,专题为在郑大学习的商丘市领导干部培训班学员进行了世博讲座。在我的积极努力和协调下,商丘籍人员在沪开设知名餐饮企业――上海老丰阁品珍轩,开进了世博园。宁陵县的白拉杆藤编条编产品进入了世博会联合国国际信息网馆和河南馆,布置在会展会见厅和贵宾休息厅,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藤编企业也获得了销售订单和较好效益。
上海世博会是学习世界、感知世界,开眼界、增知识、转观念的天赐良机。我利用各种机会,在服务中学习世博、借鉴世博。从世博试运行开始,在近200天的时间里,我见缝插针,忙里偷闲,进园80余次,走遍了世博的每一个场馆,并对城市最佳实践区以及企业馆和西方发达国家馆进行了多次参观,共拍摄了1万多幅照片,搜集各场馆资料300多份,对各场馆建筑设计风格、创意理念、布展特色、展示物品等进行了认真观览,并不断进行梳理,思考可以借鉴的经验,整理20多份观博心得和体会,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增强了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我撰写的《亲历世博的感受与思考》在多家媒体发表,成为许多人谈论上海世博的素材和观点依据。
热情接待,朴素节俭。接待服务是各级驻外办事处的基本功能。我整合在上海的各方面资源,克服人员、车辆、经费等方面困难,本着“热情、细致、朴素、节俭”的原则,制订了各种的接待方案和预案。我协调上海市有关部门,与铁路、民航,宾馆、酒店,园区票务等部门单位签订了多方接待服务协议,确保市领导到沪参观考察活动和商丘来人接待工作无纰漏。十二年来,市政府办事处接待市领导来沪学习考察人员100多人次,接待市领导交办接待的中央部委、省领导、省直厅局人员200多人次,接待市直部门、各县市区来沪人员500多人次,保证了他们在沪参观考察顺畅,食宿无忧,出行便捷,办事高效,心情舒畅。接待服务工作,既服务了商丘工作大局,也为办事处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积累了资源。曾有领导点赞说,接待工作也出生产力!
十二年来,我和办事处以“热情、友好、干练、合作”的良好形象,为促进商丘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作出了积极贡献,两次被上海市委、市政府授予“服务家乡、服务上海先进单位”,受到商丘市政府两次通报嘉奖,这是商丘市所有驻外机构中唯一的一个,上海办事处成为了商丘驻外机构的一张名片。
2016年12月,在黄浦江畔工作已经十个年头,组织上选派我参加第九批全国援疆工作,任商丘市援疆工作队领队,来到西域哈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开始了三年的援疆生活。2019年5月31日,根据组织安排,我正式卸免了商丘市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任的职务,2019年6月1日,商丘市委调整我任商丘市政协副秘书长,我的工作经历就此掀过了关于上海的一页。
回首上海滩十二年的青春岁月,往事历历在目:黄浦江畔、南京路上,洋山港、崇明岛,广场大厦、小巷里弄,机场港口、车站码头,都曾留下我步履快捷的身影。十二个春夏秋冬,十二载风霜雪雨,有酸甜和苦辣,有汗水和泪水,也有鲜花和掌声,但更多的是收获和积淀。
官场小说《驻京办主任》曾一时洛阳纸贵,争相传读,有人劝我写一本《驻沪办主任》,把十二年驻上海的青春岁月、亲身故事倾注笔端。我说,我十二年的上海经历是一笔人生财富,不需要添加风花雪月、灯红酒绿的文学描述,不需要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情节虚构。十二年的青春,是奋斗和奉献,是责任和担当,是热爱和无悔!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别了,康桥!
再见,上海!
2019.6.3拟于CZ6635郑州至哈密航班上
2019.9.17修改于新疆哈密二道湖
(作者:王硕东,原任商丘市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任兼商丘市商务局党组副书记,现任商丘市政协副秘书长,河南省商丘市援疆工作队领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13师红星一场党委常委、副场长兼13师商务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