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棵树都可以长在戈壁滩上,胡杨做到了;不是每朵花都能开在冰川上,雪莲做到了!
9月6日下午,濮阳市援疆人才、新疆哈密市伊吾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高湘玲结束了一天紧张的工作,带着礼物到该县秀水园社区“走亲戚”。
高湘玲的到访,让维吾尔族大叔玉素甫·沙力一家格外高兴,一边热情地问好,一边往高湘玲手里塞水果。高湘玲对这个家特别熟悉,径直走到里屋,抱起床上的小宝宝亲个不停……
不一会儿,热乎的茶水、新鲜的水果、民族风味的馓子、香喷喷的抓饭,摆满了炕。大家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拉起了家常。高湘玲仔细询问老人、孩子的身体状况。玉素甫·沙力一家则反复叮嘱高湘玲多注意休息,悠着点儿工作。
虽然距年底还有几个月的时间,但是话题还是不可避免地谈到高湘玲援疆工作即将结束。“高院长,你对我们的帮助、对伊吾人民的付出,我都记在心里。虽然很舍不得你,但是回家跟家人团聚是好事,希望咱们的亲戚关系永远‘亲蜜蜜’!”玉素甫·沙力的话语里,对高湘玲的即将离去充满了不舍。
“我也舍不得,因为我的心早就在这里生了根。”高湘玲强忍着泪水离开了。在回公寓的路上,高湘玲说:“从雪莲到胡杨,伊吾有太多东西跟我连在一起,让我无法割舍。”
愿做天山上的雪莲花
2016年11月,按照河南省的统一安排,濮阳市要选派一批优秀医疗专家到新疆哈密市伊吾县开展援助工作。这一消息打破了濮阳市人民医院产科主任医师、副主任高湘玲平静的生活。
“医生就应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个声音一直在她的耳边回响,“新疆气候条件恶劣,医疗基础条件差,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肯定存在。我是妇产科医生,生儿育女对哪个民族同胞来说都是大事。”但同时,还有多个声音在说:你的身体允许吗?你放心儿子吗?你爱人同意吗?
正当她难以抉择的时候,爱人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你想去就去,记得照顾好自己,家里老人和孩子有我呢。”
家人的鼓励给了她莫大的勇气。带着半箱行李半箱药,高湘玲踏上了援疆之路,目的地是哈密市伊吾县。该县位于天山北麓,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人口仅2.3万。
在哈密市的短暂培训结束后,2017年2月23日,高湘玲第一次翻越天山。天山雪莲能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和空气稀薄的缺氧环境中傲霜斗雪、顽强生长,象征着坚韧和纯洁,给人们带来希望。“我愿做天山的雪莲花。”从那天起,高湘玲许下了无声的承诺。
不到200公里的路程,高湘玲用了6个多小时才到达伊吾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县医院”)。本来计划休整一天的她,放下行李就到医院进行了一次“暗访”:伊吾县人民医院有100多张床位,但每个科室仅有两三名患者。她进一步了解发现:每个科室有执业医师证或执业助理医师证、能够上岗工作的也就两三个人,急诊科医务人员基本没有抢救危重病人的经验,医院很多仪器竟然没有人会用……
面对始料未及的棘手局面,高湘玲与县医院领导班子反复研究,决定由援疆专家担任各个科室主任,同时运用先进管理理念,制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如何赢得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任,是摆在高湘玲面前的又一个难题。一名维吾尔族患者要办理转诊手续,到哈密市中心医院做手术。高湘玲发现这个手术自己完全可以完成,但患者对援疆专家存有很大疑虑:“你能保证做好吗?”
“保证”在医学上是不科学的。但为了能让更多的群众信任援疆专家,减少不必要的花销,也基于对自己业务能力的自信,高湘玲当即打了保票。后来,手术非常顺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援疆专家的水平真高”在全县传开了,县医院手术量也从2016年的15台剖宫产增加到2018年各类手术450台,县域内就诊率由原来的不到40%提高到80%,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由于医术精湛、态度温和,高湘玲得到了各族群众的一致认可,慕名前往就医的患者越来越多。今年5月26日,伊吾县下马崖乡中心村66岁的维则瓦尼汗·库尔班就诊后,伸出大拇指直说:“高院长就是我们天山上的雪莲花……”
像胡杨一样扎根在伊吾
患者越来越多,高湘玲的工作也越来越忙。她和援疆专家一道,帮助当地妇女开展“两癌”筛查及妇产科常见病的诊治工作,加强围产期保健的宣传,开展无痛分娩降低剖宫产率……伊吾县的各族群众切切实实享受到了市级三甲医院水平的服务。
但濮阳市的援疆专家原定的一年半时间很快就要到了。如果专家团队走了,会不会又被“打回原型”?想到这里,时任县医院院长的黄一丹坐不住了。2018年4月,距离专家团队撤离还有好几个月,黄一丹在得到伊吾县领导的支持后,来到濮阳进行“游说”。各个医院,他一个个去拜访,请求专家能继续留在伊吾,并专门见了高湘玲的爱人,争取他的支持。
其实高湘玲早已打定主意要继续留在伊吾县人民医院,因为伊吾人民的深情,更是因为各项工作刚步入正轨。
伊吾县淖毛湖胡杨林是我国分布最为集中的胡杨林。胡杨生命力顽强,主根深可入土10米,侧根宛如章鱼的触须,伸长范围可远达30米。高湘玲决定将援疆之根如胡杨般扎在伊吾:“如果想让援疆之根永远扎在伊吾,培养一支不走的医疗队是当务之急。”
援疆之初,高湘玲就发现县医院医生写的病历不规范,就马上着手病历质控工作。从以前的病历中详细了解每个医师的缺陷,认真整理后逐条纠正。外妇科医生马福霞表示,专家的悉心纠正让病历规范了,诊疗思路更加清晰,自己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9月5日凌晨,淖毛湖镇哈尔赛村的维吾尔族孕妇阿孜古丽·依不拉依木突然临盆。值班医生巨姗姗根据各项指标判断必须马上进行剖宫产手术。她根据“师傅”高湘玲平时教给她的各项工作要领,顺利完成剖宫产手术,母子平安。手术结束后,巨姗姗难掩兴奋,在朋友圈写到:“2019年9月5日,值得纪念的日子!”
实施师带徒制度并要求师徒同考,选送医护人员到濮阳学习,与濮阳市人民医院实现远程会诊……县医院党支部书记银建东、院长刘瑛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感谢濮阳援疆专家“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浇开民族团结之花
考虑到许多少数民族群众住得离县城较远,来回奔波不方便,高湘玲和濮阳援疆专家坚持每周下乡义诊,为当地群众送医送药,让他们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
9月6日,高湘玲吃过早饭就马上准备器材和药品,赶往吐葫芦乡沙梁子村义诊。一到村卫生室,高湘玲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来自泉脑村的吐尔逊汗不会说汉语,在村医的翻译下完成了整个就诊过程。她说:“这个女大夫特别好,看病水平高,态度也好,每次都想找她看病。”
随后,高湘玲和专家来到吐葫芦乡甘沟村贫困户艾买提·白克齐的家中。艾买提·白克齐两年前做了心脏支架手术,现在每天都要吃药。高湘玲嘱咐他近期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大白杨沟村76岁的老人吾尤甫·依明尼牙孜,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导致卧床不起。援疆专家为他做了详细检查,并告知家属一些护理注意事项。
近三年来,高湘玲的走遍了伊吾县每个村庄。她还积极响应号召,结了少数民族“亲戚”,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和民族宗教政策。玉素甫·沙力的女儿阿迪拉曾因无法正常怀孕而苦恼。经过高湘玲精心治疗,阿迪拉在2018年12月14日生产了一名健康的男宝宝。阿迪拉说:“高湘玲不仅是个好大夫,更是个好亲戚。”
三年的援疆生涯,很多事情让高湘玲终生难忘:伊吾人民的夹道欢迎,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暴风雪的夜晚转送危重病人,感受危险离自己那么近;母亲做手术,只能通过视频安抚;与家人团聚,只好在机场短暂停留……
“这些,都是我一生最珍贵的记忆。援疆三年,是我最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