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不仅领略到了芬芳馥郁的沙枣花、皮薄肉厚的大枣、味甘如蜜的哈密瓜、甜嫩多汁的葡萄,更感受到了各民族间团结和睦的氛围,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幕幕温情互助的画面,东天山脚下随处都能听到民族团结的和谐乐章。”在一篇随笔中,河南援疆干部叶召权如是说。
援疆生活已近尾声,作为一名林果业技术人员,两年多来,田间地头有他的身影,葡萄藤下有他的足迹,农家小院里有他的笑声。援疆期间,叶召权用脚步丈量着哈密这片热土,用心感受着第二故乡的民族亲情。
叶召权给果农讲枣树夏季管理。
到田间果林里去
“我们刚做完今年的杏树测产工作,效益挺不错,一亩收益约2万元左右,测产时我们还给果农进行技术和经营方面的指导。”7月30日,在市林果业技术推广中心,叶召权向记者说起我市杏子种植情况。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叶召权主要负责大枣科和葡萄科。从援疆的第一天起,他便给自己定下了工作目标:要面向基层做好服务,促进哈密林果业全面发展,提高果农收入。两年多来,叶召权积极组织相关科室人员深入伊州区五堡镇、二堡镇、花园乡、天山乡等林果业主要生产乡(镇)开展技术服务,使种植户切实掌握特色林果提质增效技术。
工作中,叶召权紧紧抓住林果生产中防病减灾、高产栽培等技术环节,采取集中培训、田间地头指导、电话咨询等全方位技术服务方式,建立起我市技术人员、种植大户、示范带头人、果农等的技术服务网络,逐步形成林果业种植技术无死角的技术服务体系。
“在生产主要季节,哪里有果农的需要,我们就将技术服务送到哪里。”叶召权说。针对冬季冻害和春季低温对大枣、葡萄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他积极组织单位职工下乡调研,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应对措施,帮助农民降低损失。针对葡萄成熟期间多雨造成裂果严重现象,他组织单位职工深入田间果林,掌握气象灾害损失面积及减产情况,指导果农进行灾后自救,减少损失,并形成调研报告。
为林果业发展“把脉”
深入基层的实地工作,让叶召权掌握了我市林果业发展现状的第一手资料,这也促使他开始思考,如何让哈密的林果业高效发展问题。今年,叶召权开始着手“哈密高效林果业发展建议”的调研和分析工作,为我市林果业高效发展“把脉”。
“哈密特色林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水平亟待提高。”叶召权说,目前,哈密林果业依然沿袭庭院小果园式的传统经营方式,虽然形成了一些具有相当规模的特色林果业基地,但普遍存在经营面积小、管理粗放、集约化程度低、优质果率低的问题,难以适应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要求。
我市林果业的栽培、定植、管理、采摘长期靠人工作业,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很低。针对这一现状,叶召权给出了长远建议,要打破区域界限,积极推进统一标准、统一采摘、统一分类、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统一检验检测,逐渐形成生产、销售、贮藏、运输、加工、包装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在林果栽植方式上,叶召权建议大力推进机械化作业。他说,目前哈密葡萄的主要架式还是以传统的小棚架为主,棚架比较矮,通风透光不良,树体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埋土防寒等田间作业不便,不利于葡萄生产的机械化作业,生产成本高,建议改为高棚架,以便于机械化作业。
大枣栽植方面,目前以矮化密植为主,栽植密度过大、树冠郁闭。这种栽培模式虽然能够做到丰产稳产,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春夏季的抹芽、摘心、疏枝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对生产技术要求高,对肥水条件要求高。鉴于此,叶召权建议大枣生产应提倡简约化栽培,加大栽植的行距,以利于机械化操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此外,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技术人才培养,以及龙头企业培育扶持方面,叶召权也进行了相关调研和建议。
用心感受民族亲情
援疆,叶召权远离了河南的故土亲人;援疆,叶召权在第二故乡收获了民族亲情。
叶召权坦言,来新疆之前他对新疆的情况知之甚少,对援疆的理解也认为是简单的技术帮扶,由于身边朋友很少有少数民族,对民族团结认识也很模糊。但两年多的援疆生活,让他深刻地理解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到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已经融入他的血液。
因为工作性质原因,叶召权跟果农们打交道较多,虽然有时语言交流不是很顺畅,但果农们和善的笑脸,一碗香喷喷的奶茶,总能让叶召权从心底里觉得温暖。
“在哈密的这两年多时间里,我结了好几个‘亲戚’,他们就像我的家人一样,陶家宫镇陶家宫村的阿里木江·阿不都拉家是养奶牛的,每次去他们家,一早醒来迎接我的就是一碗香气四溢的热牛奶,真的特别香醇,那是我喝过的最香的牛奶。”叶召权说。
在市林果业技术推广中心,叶召权还跟少数民族同事结为亲戚。“我们单位有20多名少数民族干部,我们经常一起下到村里,一去就是1个多月,天天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彼此之间跟家人一样相处。我跟衣玛尔·牙哈木一起测产,一起交流学习,他还教我说维吾尔语,给我讲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叶召权说。
援疆两年多,叶召权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将民族团结与为各族果农提供技术服务、促进果农增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田间地头服务果农,默默地诠释着一个援疆人的责任和担当。
·援疆感言·
援疆助我成长
■ 叶召权
转眼间,3年的援疆生涯即将结束。从报名援疆到出发前夕,我对援疆的理解都很模糊,哈密吸引我的是没有雾霾的蓝天白云、香甜的瓜果、粗犷的大漠风景、异域的风土人情。
进入新疆工作后,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教育和工作上的切身感受,逐步认识到援疆工作的责任与使命,对党中央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治疆方略有了更加深刻的领会,逐步增强了援疆工作的神圣感和使命感。
近3年的援疆生活,必定会成为我生命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里,我感受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领略了不同地域的风情,结交了不同民族的朋友,收获到了当地干部、同事的信任和友谊,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在当地干部群众身上学到了坚韧与付出,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思想觉悟得到了升华。
3年来,我们舍弃的是亲情和舒适安逸的生活,收获的是责任、担当和使命。在和平年代能参与援疆,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如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感谢援疆,感谢哈密,让我从此有了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