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正在工作的陈金岭
性格直率,言辞坦率,和陈金岭一接触,记者想到了一个词,“豪爽”;条理清晰、思路明确,记者想到了另一个词,“细腻”。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在他身上生动地体现着。
陈金岭现任职务是师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我们的话题就从他选择援疆开始。
“20:1!”他伸出两根手指,比划出“2”。20,是当时得知有援疆任务时,省委宣传部报名的年轻同志;1,就是陈金岭,那个一如既往冲锋在最前线的“精兵强将”。
“当过兵,适应能力强;从事宣传工作多年,经验丰富……”他向我“炫耀”资本。
就这样,他来了。
2017年2月17日,哈密火车站。
没出正月,哈密的天真冷,但十三师的领导真热情!感受着彼此双手的温度,陈金岭笑着说:“可真热乎!”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觉到我们真的是一家人。一个眼神、一句话、一次握手,传递的都是亲人一样的情感。”陈金岭言辞恳切。
来了,就是兵团人,他说,我得做点事!
我们从工作谈起。宣传是“虚”活,但要想做好,必须得有一个务实的人来做。
这就十分考验一个援疆干部的智慧,“主动融入”是他工作的法宝。
融入受援地之中,和当地干部打成一片,把受援地的工作当成自己的工作,把能做的事做好。
近三年,他收获满满:
策划组织了10次集中采访报道活动、在各级媒体刊发宣传稿件5000多篇(条)、3集电视纪录片《山高水长》、交响合唱《兵团颂》、30集电视连续剧《花开时节》、《一家人,一家亲》、《红星系列丛书》、多部微视频的拍摄完成、河南主流媒体哈密行先后7次组织河南省直省会媒体来哈密和十三师、做好哈密和十三师在河南开展的招商推介活动、组织师40名文化专业人员赴豫业务培训,组织河南省13批次84名文化领域专家、业务骨干到哈驻点培训……
许多本地职工、干部谈及他,会由衷地伸出大拇指,“真不孬!”
问及最感动之事,“太多了,同你分享几个。”
2017年12月30日,晚9:50分。
哈密的飞机场不大,尤其夜晚,很安静。这一天却很热闹。
这一天,陈金岭带着他的“哈萨克族丫头”布德尔森·吐尔得汉从河南手术成功后如期返回,刚出机场,布德尔森·吐尔得汉的20多名亲戚着盛装,向周边乘客不断抛撒“包尔沙克”、糖等,80多岁的老奶奶更是深深亲吻了他的额头。因为这一天,他们家族的大恩人陈金岭回来了。
送上锦旗,“感谢河南援疆干部陈金岭!”
第二件,2018年1月,30多名河南主流媒体记者来哈采访。1月17日,淖毛湖农场,最后一站,采访结束。
饯行饭,所有的记者和援疆干部聚在一起。
“许多干部哭了!”
“是苦吗?”
“孤独多一些吧。”左手握拳,他轻呼一口气。
“想家了吗?”我问他。
他抬头看我,表情很是凝重,缓缓开口“我曾经,也这样问过一名援疆的农业专家,他的答案我至今难忘。”
专家告诉他,“面朝家乡,背朝太阳,抱抱自己的影子。”
援疆苦不苦,难不难,许多干部都不敢想。陈金岭告诉我,这一批援疆干部中,做手术的人数高达39个,有夫妻俩组团来援疆的……
但,所有人,都觉得值。或公或私,都做了不少事,留下了不少东西,就像,人生的大圆满。
“人的一生其实干不了几样事情,来援疆,我们值!”他发过这样一个朋友圈。
采访结束,哈密难得起风,凉意渐起,很是惬意。
(谢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