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峰在伊吾县淖毛湖镇新建村玉努斯·拜然木家为其诊疗。
在伊吾县人民医院7名来自河南濮阳的医生中,性格憨厚的李运峰是最不善言谈的一位。记者几次和他聊天,想让他多谈谈自己援疆期间的事迹,可每次他都憋得满脸通红,用手挠着后脑勺笑着对我们说:“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都是平常的工作,没啥突出事迹……”
无奈之下,记者决定对他进行随行采访,从他的同事和众多被他治愈的患者口中,探寻这位54岁、被大家尊称为“老李哥”的李运峰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平时不善言辞的他
一见患者就变得口齿伶俐
5月30日上午,经过1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跟随李运峰到了淖毛湖镇新建村72岁的维吾尔族老人玉努斯·拜然木家里。
“李医生是个‘神医’,也是我的大恩人,要不是他,我的两条腿早就保不住了。”我们一进门,在炕上斜靠着的玉努斯·拜然木老人就用手比画着对我们说。细问之下才知道,老人是两年半前李运峰刚到伊吾时接治的老病号。当时,老人双脚患坏疽病,10个脚趾已溃烂3个月,每天溢脓不止,双脚、小腿乌黑青紫,夜间剧烈疼痛,苦不堪言。老人曾先后在哈密、乌鲁木齐多家医院检查,医生均建议从双膝关节处截肢,老人舍不得双腿,拒绝手术治疗。李运峰得知消息后,一次次地上门为老人检查诊脉,最后准确地诊断为寒凝血瘀兼气血不足型所致。接着,他一次次地乘公交车往返颠簸160多公里为老人送药、煎药。经过几个月的精心诊治,老人的双脚渐渐痊愈,并且能够自如地走路了。前几天,老人因家里有事,走路太多,脚趾有发炎的迹象,老人的女儿古丽比亚·玉努斯给李运峰打电话,李运峰又赶了过来。
“您老放心吧,脚没太大事儿,只是劳累过度引起的发炎,我回去再给您开几服药,吃了药,注意休息,很快就会好。”李运峰爬上炕给老人把脉、量血压,并仔细查看伤口后说。
玉努斯·拜然木急忙示意女儿找出自己的医保卡交给李运峰。古丽比亚·玉努斯再三叮嘱李运峰说:“您工作忙,经常过来给我父亲看病就已经很麻烦了。用医保卡拿了药后,千万别再送过来了,让公交车司机捎过来,我去车上取药就行了。”
离开了玉努斯·拜然木家,我们又跟随李运峰先后去了淖毛湖镇开发区一村、三村的几个贫困户家里。每到一户,户主见到李运峰都像看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李运峰在给这些老熟人患者诊病、聊天时,一改接受记者采访的不善言辞,突然变得口齿伶俐起来。
哈萨克族的斯拉木汗·赛开对我们说:“李医生已经3次到我家给我看病了,连我们家的一口水都没喝过。他不光医术好,医德也是这个!”说着,斯拉木汗·赛开冲着李运峰竖起大拇指。
患者心中的“李神医”
与同事眼中的“李老师”
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的李运峰,在援疆之前是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运用中医方法治疗内科疾病对从医30多年的他来说早已驾轻就熟。到伊吾之后,没过一个月,他接连治愈了好几个疑难杂症病人,其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和精湛的医术令伊吾县人民医院领导和同事对他刮目相看。伊吾县人民医院也专门为此新设立了中医维吾尔医科。
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让李运峰最头疼的是“问”。伊吾是一个多民族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因为语言不通,每逢为少数民族患者诊疗时,李运峰都是连问带比画,还经常找医院的少数民族同事担任翻译。“为病人解除痛苦是医生的天职,就是再难也得想尽一切办法了解到患者的病症和病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李运峰说,人家大老远跑过来找咱看病,就是对咱的信任,咱就得对得起患者。
“现在,老李哥在群众中的名声好得很,很多人都喊他‘李神医’。”伊吾县人民医院院长刘瑛说,为方便群众,医院每周都要组织一次下乡义诊活动,每次义诊李运峰都会参加,并且是最受患者欢迎的医生之一。今年4月份,在苇子峡乡中心村义诊时,听说“李神医”要来,村民早早地就排起了长队,直到义诊结束时,还有很多村民在等着李运峰看病,同行的医疗人员等得早已饥肠辘辘。最后,李运峰恳求其他人先回去,给自己留下一辆车,坚持到为最后一个村民诊断完才离开。
“老李哥这样的情况有很多次,我们每次下乡义诊都得苦苦地等他到最后,要不,我们咋会送他外号‘李磨磨’‘李老师’呢!老师嘛,就是用来拖堂的……”濮阳援疆医疗队的同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评价他。
6月2日,记者再次跟随李运峰赴伊吾县前山乡开展义诊活动,方知其同事所言完全属实。这一天,李运峰共看了十几个哈萨克族患者,对每个患者,他都认真把脉诊断、详细询问,临了还反复叮嘱如何煎药、服药,需要注意什么……每一个患者看下来,都要半个小时以上。
“这里的少数民族患者都十分信任中医,但我发现很多人并不懂得按医生交代的剂量服药,本来一剂中药早上和晚上煎过之后就该倒掉了,可他们舍不得倒掉,经常一天的药吃上三天。这样会影响药的疗效,我必须给他们反复讲,改变这个习惯。”和记者谈起治病方面的事,李运峰又变得滔滔不绝。
面对责任担当
他用朴实诠释别样的家国情怀
连续几天和李运峰相处下来,他的形象渐渐清晰。
李运峰性格憨厚、内向,但十分随和,成天乐呵呵的,大家都喜欢和他开玩笑;他是个自理能力很差的人,在家里一直被老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地伺侯着,但工作却干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援疆同事有点啥事,他跑前跑后打理得非常周到;他一接受采访或在台上讲话就会脸红和磕巴,但在谈起中医或与患者交流时,却口若悬河……
李运峰很节俭,不舍得买衣服,就连抽的烟也是几元钱一盒的,但对别人却非常大方。同事偶尔小聚,他总是抢着买单;遇到生活困难的患者,他经常自掏腰包替其买药。
他在伊吾结识了3个少数民族亲戚,每月都到他们家入住走访,和亲戚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其中一位亲戚阿吾汗巴依·黑沙巴依,是位70岁的哈萨克老人,和老伴生活在一起,5个子女在哈密和巴里坤工作。老两口身体不好,他经常上门给其看病,还自己掏钱买来中药,亲手给他们煎好。老人的妻子患头疼病,在他连续几个月的按摩治疗下,病情日渐好转。
李运峰平时生活非常随意,唯一认真的就是看病,只要有病人,天大的事情都要靠边站。有一次,一个病人开完药回家了,李运峰突然觉得应该再做一个检查,却发现找不到病人的联系方式。他为此急得团团转,大家都劝他,过两天病人还要过来复查,又不是着急的病,等两天也没啥大碍!性格一向温和的李运峰却急了:“那怎么行!万一病人有事了咋办?”最后,他愣是跑到病人居住的社区,查到了病人的详细住址和联系方式才算完事。
现在,李运峰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下班回到公寓,抱着手机隔着屏幕让远在濮阳的刚刚1岁多的孙子喊他爷爷。
说起援疆,李运峰说:“我一点也不后悔,唯一让我感到内疚的就是亏欠家人太多了。”曾患有脑梗塞的老母亲已经80多岁了,天天盼着他能经常回家看看,而他却只能经常给母亲打电话。按照家乡的习俗,长辈去世三周年的祭日是一个重大的纪念日。去年12月,他父亲去世三周年的祭日那天,他作为家里的长子,本应该请假回去操办一切,却因为医院的工作太忙而放弃了回家。“爹,不孝儿在这里给您磕头了!”那天早上上班之前,他跪在地上,眼里流着泪,向着家的方向磕了几个头。
去年,李运峰的儿子连续几天发高烧,被濮阳市人民医院初步诊断为EB病毒感染。成人感染EB病毒极容易演变成慢性疾病,甚至有诱发癌症的危险,他的儿子思想压力很大,非常想让当医生的父亲守在身旁。尽管李运峰为此焦急万分,却只能通过电话安慰儿子。所幸的是,他儿子的病最终被确诊为巨细胞病毒感染,压在李运峰心里的那块大石头这才落了地。他的儿媳妇去年生孩子时,儿子忙得团团转,但还是给他打电话说:“爸,我知道援疆对你非常重要,你在那边放心工作吧,家里的担子我来挑。”放下电话的那一刻,眼泪浸湿了李运峰的眼眶:儿子真的长大了……
本报记者 杨少军 贺德敬 周源 文/图
■ 援疆感悟
援疆为什么
李运峰
对口援疆是党中央为促进新疆稳定与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所处的伊吾县自然条件恶劣,寒冷、干燥、多风、紫外线强、海拔高。在这里,我们的工作强度大,曾经半年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经常要晚上加班,甚至通宵,但是我无怨无悔、心甘情愿。因为我看到当地的干部职工工作时间比我们更长,比我们更辛苦,他们付出的比我们更多更多;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使得新疆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全国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与新疆当地干部群众相比,我们援疆人只能算是志愿者、援助者。我们援疆是有时间的,但他们却会像胡杨般一直在这块土地上坚守下去,为了祖国边疆的安定、为了祖国边疆的繁荣。我认为,他们才是最值得敬佩的人。
我还记得我们初到伊吾时,伊吾县四大班子领导、各个单位职工、各族群众敲锣打鼓热烈欢迎我们,队伍长达一公里;县领导、单位领导、少数民族同事多次宴请我们,对我们支援他们表示感谢,伊吾县委组织部给我们每一个人过生日……这是我一生没有经历过的待遇。为此,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我把这些看作是对我们援疆人的鞭策和激励。想到这里,我还会叫苦叫累吗?不该加班加点地忘我工作吗?不该把他们当成最亲最爱的亲人吗?不该把我最精湛的技术奉献给他们吗?不该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