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天山北麓、海拔1700余米的伊吾县城风光秀丽,白天蓝天白云,晚上繁星似锦。
入夜,韩永亮散完步,照例沿着通往胜利峰的步道爬到半山腰,坐在大石头上举头望天,寻找浩瀚夜空中的一颗颗星星。他说,如果把经历近三年援疆生涯的自己比作夜空中的星星,他很想做永亮的那一颗……
韩永亮为古丽巴哈尔·吐尔迪按摩治疗腿伤。
援 疆
他把一个科室变成一个病区
韩永亮是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医生,援疆之前是濮阳市中医院康复科副主任。
伊吾县人民医院原本没有中医科室。2017年2月,他和李运峰两位援疆中医的到来填补了这个空白。医院专门成立了中医维吾尔医科,让他担任科室副主任,从此开始了他的援疆生涯。
全科室的办公与治疗都挤在20余平方米的房子内,除了他和李运峰之外的4个人中,3个是刚毕业的学生,1个是从超声波科转来的,这让他感到了压力。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性格要强的他和自己较上了劲儿。
从科室成立的第二天起,韩永亮每天起早贪黑,从病房设计到仪器购置,从人员培养到制度建立,从病历书写到治疗手法,他都是亲力亲为,不敢有丝毫马虎。当得知濮阳市中医院已经启用6S管理后,他马上联系,很快把这项先进的管理制度运用到新建的科室,使整个科室一开始就拥有了高水平的管理平台。
人人都强,科室才强。韩永亮倾其所学,从针灸、推拿等基本功开始,把自己精通的针刀、神经阻滞、埋线、颈腰椎复位手法治疗、针灸松解治疗等“秘籍”,手把手地传授给他带的2个徒弟,还把他们送到濮阳市中医院学习。
“韩老师平时笑眯眯的,非常和蔼,但教我们推拿、针灸技术时却非常严厉。有一点做不到位,他都要求我们反复做上好多遍才罢休。没想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我们能单独顶岗了。”徒弟蔺文瑞说。
东天山脚下的草黄了又绿,韩永亮的科室也一天天壮大起来,无论是门诊接诊量还是住院人数都成了全医院最多的,昔日小小的科室也变成了经常需要加床才能满足需求的大病区。每月的各项考评,中医维吾尔医病区都稳拿全院第一。
冬 夜
他背起维吾尔族亲戚去就医
2018年12月21日夜,伊吾县的气温已经降至零下27摄氏度,寒冷让夜晚变得尤为寂静。刚刚睡着的韩永亮被手机铃声叫醒。他接通电话,里面传来一个焦急的声音:“韩大夫,快过来,你的亲戚古丽巴哈尔·吐尔迪大妈生病了,她一直喊你的名字!”
独自一人居住的维吾尔族老人古丽巴哈尔·吐尔迪今年已经61岁了,她幼年时因为车祸导致右手残疾。多年前,无儿无女的古丽巴哈尔·吐尔迪离婚了,平时生病了都是韩永亮跑前跑后,为老人做饭送药。老人也把韩永亮当作自己的亲弟弟对待。
放下电话已是凌晨2时,韩永亮迅速穿上衣服,冲出房间。可屋外哈气成冰,步行到古丽巴哈尔·吐尔迪家大约需要半个小时,为节约时间,韩永亮决定骑电动车过去。
茫茫夜色里,顶风骑行的韩永亮很快发觉自己的胳膊、腿被冻得麻木不听使唤,但最终还是顺利抵达古丽巴哈尔·吐尔迪居住的小区。
“进小区后,我远远就看见古丽巴哈尔·吐尔迪家里灯光亮着,也听到一些慌乱的声响。”韩永亮立即冲了进去,看见老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着,邻居聚集在周围却束手无策。此时的古丽巴哈尔·吐尔迪,见到韩永亮就如同见到救星一般。
韩永亮立即为古丽巴哈尔·吐尔迪做了检查,发现肠梗阻不能排除,随即决定送老人去医院。看到老人痛得不能走路,韩永亮二话没说,背起老人就往伊吾县人民医院赶。一路上,韩永亮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冷风一吹,额头上都结了冰。
到医院后,韩永亮陪着老人做了CT等检查,又陪伴老人做了灌肠治疗,老人腹痛这才慢慢缓解。可韩永亮还是不放心,为老人办理住院手续后,一直在医院照顾老人。两天两夜,等古丽巴哈尔·吐尔迪痊愈后,韩永亮才放心地把老人送回了家。
“我是在2017年3月参加‘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时和古丽巴哈尔·吐尔迪结成亲戚的。当时老人手里紧紧抱着一顶维吾尔族帽子,一见到我就笑着把帽子塞到了我的怀里。”韩永亮说,从那时起,他就觉得自己在新疆有了一个家,多了一位姐姐。
几天后,当韩永亮上门看望老人时,老人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我原来怕生病没人知道,睡觉时不敢关门,门口每天都用丝巾塞着,怕门自动关上。现在好了,有了我的医生弟弟,我可以放心睡觉,门口再也不用塞丝巾了!”
情 怀
他用爱心仁心诠释着医生的天职
穿城而过的伊吾河奔流不息,清澈的河水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的一方人。韩永亮援疆的日子也像伊吾河的河水一样,日复一日地流淌着。
伊吾县气候寒冷,当地很多人都患上了膝关节炎、腰椎病、颈椎病等疾病,韩永亮独创的中医针灸和维吾尔医中草药结合的治疗方式,便有了用武之地。
伊吾县秀水苑社区90岁的维吾尔族老人伙加尼亚孜患颈椎骨质增生,发作起来疼痛难忍。老人的孩子在外地工作,每次都是独自一人到医院看病。
2018年7月的一天,伙加尼亚孜到医院,一边囔囔,一边比画着在臀部打针。经过护士翻译,韩永亮才明白,以前他到此治疗,医生给他注射过消炎镇痛液,老人记成了“青霉素”。韩永亮和老人解释,老人耳背听不清。最后,韩永亮对老人进行了仔细检查,并免费给他做了穴位注射和针灸、推拿理疗。
一周后,护士告诉正在查病房的韩永亮:“那位听不见、解释不清的老人又来了。”韩永亮停下手头的工作,急忙跑了出去。伙加尼亚孜一见到韩永亮,就紧紧抓住他的手,用含糊不清的话语说个没完。护士在一旁翻译说,老人的颈椎不疼了,他是专门过来感谢援疆医生的。不过,韩永亮还是听懂了老人最后说的那句“亚克西”。
“解除患者的病痛是医生的天职,患者的一句‘谢谢’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这是韩永亮每次召集科室医护人员开会时常说的一句话。
越来越多的患者在韩永亮的精心治疗下获得痊愈,韩永亮在伊吾县群众中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
伊吾镇大石头村50岁的阿依古丽·沙依木患肩周炎、肩椎病多年,每到晚上就被病痛折磨得睡不着觉。2018年冬天,韩永亮在大石头村义诊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鼓励她到伊吾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第二天,阿依古丽·沙依木住院后,韩永亮针对她的病情制订了周密的治疗方案,每天为她做一次针灸,还采取理疗、牵引等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施治。半个月后,阿依古丽·沙依木痊愈出院。回到村里,她逢人就说:“我疼痛了这么多年,不知道到哪儿看。还是援疆医生厉害,一下子就把我的病治好了。”
在近三年孤独、单调的援疆生活里,韩永亮把无私的爱都倾注到了这里的患者身上,对数千公里外的家人却亏欠太多。
2018年春节,韩永亮的奶奶因肺性脑病住进了医院。农历腊月二十九,奶奶病情突然加重,因呼吸衰竭被转入重症监护室,韩永亮在家休假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假期结束时,他实在不忍心离开重病在身生死未卜的奶奶,想再多陪她几天,他爸爸却劝他说:“既然去援疆,就一定要把工作干好,不能给医院和组织上添麻烦。”在他爸爸的劝导下,他按时踏上了返疆之路。
“我最愧疚的是在儿子最需要父亲陪伴时,缺失了三年的父爱。这是用什么都无法弥补的。”韩永亮说,援疆之初,他刚上初中的儿子正值叛逆期,不听管教,让妻子头疼不已。妻子经常打电话向他诉苦,他只能一边安慰妻子,一边通过微信和儿子沟通。
他儿子所在的学校明令禁止给住校生带零食。有一次,他儿子因禁不住同学的哀求,违反禁令带东西到学校被老师劝退。他儿子慌了神,主动打电话给他:“爸爸,我不想退学,该怎么办啊?”韩永亮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教育儿子的好时机,在电话里语重心长地说:“儿子,你现在长大了,有自己的思维能力,做错事就必须有担当。学校的规定就是一个红线,你触碰了就要付出代价。”过了两天,他儿子打电话说:“我写了深刻检查,并保证以后不违反学校的规定,老师答应不让我退学了。”从那以后,他儿子一下子变得懂事了许多,不但学习认真了,还经常发微信和韩永亮交流。
“我常年不在家,最吃苦受累的是我老婆。她不但要上班、做饭、看管儿子学习,还得时常看望两边的老人,真难为她了。”韩永亮说着,打开手机让记者看妻子前几天发给他的一条微信消息:“你不在家,我最害怕生病。如果我生病了,孩子咋办?你常说你援疆是为大家,我操劳是为小家,想想你说的也对。你放心吧,就是再难,我也会照顾好咱们的小家……”
本报记者 杨少军 贺德敬 周源 文/图
■ 援疆感悟 ■
难舍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韩永亮
在我们援疆公寓餐厅,墙上贴着这么一句话:“不是什么花都能开在天山上,雪莲做到了;不是什么树都能长在戈壁上,胡杨做到了;不是什么人都能援疆,我们做到了。”两年多来,这句话一直在激励着我。
从一个幸福稳定的环境到一个陌生艰苦的新环境,近三年的援疆生活不是游玩、不是度假,而是实实在在的付出与奉献。
我两年半前刚到伊吾县人民医院时,我所在的科室只有一间20余平方米的房子,3个医疗人员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经过一个多月的了解和与院领导的认真协商,一趟趟把科室需要的一些设备配齐,我还自费购买了针刀、牵引枕套、埋线针具等工具,终于在2017年4月正式成立了中医维吾尔医科。我们科室刚成立时患者不多,我和同事一起努力,多次到伊吾镇大石头村、土葫芦乡义诊,向农牧民发放健康宣传单,建立微信群等。两年多来,科室从无到有、病人从少到多,我的2个徒弟从实习生到独立诊断看病……我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应有回报。
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我和我的维吾尔族亲戚古丽巴哈尔·吐尔迪一起学习、一起劳动。她手脚活动不便,我在冬天大风降温时带去蔬菜和日常用品,嘱咐她不要出家门;她生病时,我到家里看望;住院时,我在她身边陪护;出院时,我帮她垫付医疗费用……
要说我三年援疆留下了什么,我想就是1个科室、2个徒弟、1个亲戚,还有我对新疆、对伊吾的那份深深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