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色军营到机关单位;从中原大地到天山脚下,一颗红心时刻闪耀着,一个身影处处忙碌着。
2005年,他从部队正营职转业到基层机关,从科员干到副科长、科长、副调研员,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响应新乡市委、市政府号召,他主动申请到哈密市伊吾县援疆。他就是河南援疆干部、伊吾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李海志。
近3年的援疆工作中,李海志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 走遍了伊吾县的山山水水,用力用心用情支援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各族干部群众的信赖和好评,谱写了真情援疆的时代华章。
不畏艰难,务实援疆
根据中央、河南省委和省政府的要求,新乡市对口援助伊吾县。2017年2月,河南省选派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作为新乡市安监局(现为应急管理局)科长的李海志第一个报了名。消息传开,有人不解:海志,你已经是单位中层干部了,况且家里还有八旬老母亲,边疆环境那么艰苦……
是的,伊吾县地处新疆东北部,最高海拔4888米,气候干燥、风沙大,冬季室内外温差可达40多摄氏度。
当年怀揣梦想参军入伍,在部队入党提干、立过功、受过奖,从基层一步步到师、军机关的正营职干部,可李海志偏偏不信这个理儿:咱当兵的人,退伍不能褪色,转业不能转志。组织有号召,同胞有需求,党员干部就应站出来、冲上去、打得赢!
初来乍到的水土不服、气候不适、饮食不习惯等诸多困难没能让李海志畏惧,反而让他更加坚强执着。不久,他就走遍各乡镇、企业、援疆项目点。
由于所监管企业分散,路途遥远,他经常加班到黑夜,以方便面充饥,没多久,眼袋厚了,白发多了,皮肤黑了,患上了严重的过敏性鼻炎。
在新乡市安监局,李海志先后担任过监管三科和政策法规科科长,负责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监管、行政许可、政策法规宣传、人员培训、事故案件审查及综治等工作。长期在一线工作,使他练就了隐患一查准、标准一口清的执法本领。
援疆中,有一次,李海志带队检查一家化工企业,在检查人员检查完准备离开时,他还一直站在一个报警器前,因为他发现了报警器线路接触不良,及时责令企业现场整改后才肯离开。“李局长的眼够‘毒’啊,这么不易发现的地方都让你查到了。”一位随同的老专家赞许道。
两年多来,李海志共下企业160天,经历大大小小的一线安全生产执法检查数百次,排查隐患几千条,从无差错。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期,伊吾县政府组织开展人员密集场所隐患专项整治,李海志是临时牵头负责人。他深入企业车间,宣讲政策法规。起草了《伊吾工业园区内煤炭运输、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及停车场管理规定》,制定了《伊吾安全生产“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件。
除了在伊吾县安监局正常工作外,李海志还担负指挥部大量工作,加班加点制定了涉及安全管理、财务管理、公务接待、办文办会、后勤保障等多项管理制度和预案,从未出现漏洞。没有电视信号了,要找他;网络断了,要找他;下水道堵了,还要找他。两年多来,大大小小的事不计其数,就是在这样一个不好干的岗位上,李海志却做得让大家都满意。
站位全局,廉洁援疆
新疆在全国大局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作为援疆干部中的一员,李海志全心全意投入到伊吾县维稳工作中,始终把维稳工作扛在肩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在伊吾县安监局(应急管理局),李海志任党组成员、副局长、党支部书记,曾分管财务、行政许可等工作。在援疆指挥部,担任办公室主任之职,有管钱、管物之权。
熟悉他的人都说:李局长有四个“坚持”,是当地干部公认、各族群众信赖的优秀援疆干部。
——坚持不做糊涂人,在思想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制度之内“不缺位”,制度之外“不越位”。
——坚持不做糊涂事,对分管的事情认真把关,凡是要求他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带头做到,没有一次私自行使职权之便。
——坚持纪律观念,克服“临时”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遵守工作纪律,按时上下班,全年无迟到、早退。
——坚持正确位置观,不因自己职位和身份特殊而放任自己,顾大局、识大体,主动当好配角,严守各项规定。
善于团结,真情援疆
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就是力量。李海志不管走到哪,都特别注重团结,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尊重领导,团结同志,不争名夺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断向周围同志和群众学习,工作到位不越位、干事不添事,既主动给主要领导当参谋当助手,又能独当一面。
每次带班值班,他都主动自掏腰包为同志们买饭吃。在和少数民族同事、群众交往中,他做到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千方百计办实事,办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
他与2户少数民族家庭结为亲戚,与亲戚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累计住亲戚家100余次。当地同胞竖起大拇指说,海志这样的河南人,就是我们的亲人!
一人来援疆,全家做奉献。妻子在家生病住院2个月,李海志没有回去护理一天。来到伊吾的第19天,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他没有向带队领导张口请假,因为刚到伊吾有很多工作急着处理。当带队领导发现他的这一情况后,经请示河南前方指挥部领导和当地组织部门同意,“命令”他速回。
当他经过4个小时“搓板路”上的颠簸,转乘无座火车,33小时后终于回到新乡,而母亲已溘然长逝。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后,他忍痛匆忙赶回伊吾,投入到繁忙而紧张的工作中。
3年援疆工作即将结束,回归家乡的日子越来越近,李海志手头的工作安排得满满的,他要用最后的努力,完成组织赋予的崇高使命。
惟其艰辛,更需担当;惟其奉献,方显崇高。李海志和战友们一样,不愧是天山的雪莲、戈壁的胡杨、出彩的援疆人!
援疆感言
伊吾,我还会再来……
■ 李海志
2017年初,我抱着一腔报国豪情,说服家人,主动申请,从太行脚下、黄河之滨,来到了2500公里之外的哈密伊吾县,开始了为期3年的援疆生活。其间,更加感受到党给予的温暖,政治上的关怀,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尊重和友谊,同时磨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所学、所想、所知、所得将使我终身受益,我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援疆队员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为自己能向先辈一样为伟大祖国贡献一份绵薄之力而感到无尚的光荣。
我的第二故乡——伊吾,是个美丽的地方。有广阔的草原、千年的胡杨、多情的幻彩湖、甜美的哈密瓜、清澈的伊吾河、绽放的雪莲花,还有美味的糕点、大摞的馓子、香甜的干果、酥脆的香馕、色泽黄亮的烤包子、肉嫩味香的烤羊肉、香气四溢的手抓饭、热气腾腾的鲜奶茶,还有那热情的干部、欢腾的巴扎、能歌的少女、善舞的巴郎子……这些无不让我流连忘返,倍加热爱这座县城,更为伊吾经济蓬勃发展的朝气、民族团结友爱的和气以及广大党员干部的拼搏勇气而感动。
这一切,都将成为我一生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伊吾,我深深地喜欢上了你这个没有空调、没有红绿灯、没有防盗窗的小城,我还会再来……
(《新乡日报》记者 刘军旗 翟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