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次援疆,将近10年时间,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投入到哈密职业教育之中,用真情诠释着援疆工作的内涵。他说,是未尽的事业,是与新疆各族群众的深厚感情,让他选择克服困难、继续援疆,不断接受新挑战、开创新局面——
刘志怀(右二)在研究院项目工地向工程人员询问相关材料的情况。
2019年暑假到了,这几天,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已经放假,可是河南省援疆干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志怀仍然忙得不可开交。除了忙于学校各项事务,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室内外配套工程招标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刘志怀深感责任重大。不管是教学楼里的投影屏、电脑,还是办公室里的桌椅板凳、窗帘配置,他都一一做了市场调查,“作为援疆干部中的普通一员,我只想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那样离开新疆、离开哈密的时候,才能问心无愧地说自己没有白来。”
2017年2月,哈密市迎来了第九批援疆干部,在这批援疆干部中有一张熟悉的面孔,他就是刘志怀,河南理工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一个三度援疆,在哈密默默奉献的援疆人;一个在第六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上被授予“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援疆人;一个成功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援疆人。
参与创建哈密第一所高等院校
2010年12月,刘志怀作为第七批援疆干部初到哈密,就赶上哈密职业教育大发展、大建设时期。刘志怀说:“我可以在援疆工作的几年中没有英雄壮举,但绝不能碌碌无为。”
援疆期间,刘志怀先后参与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国家中职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创建、河南理工大学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能源产业研究院筹建等工作。
2011年,在哈密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国家及自治区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刘志怀主动承担了“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建设任务。由于学校缺乏专业建设人员,他既要制定方案又要组织实施。3年多时间,12个子项目,每个项目都需进行分析调研、设计方案、专家论证、参加招标、签订合同、协调施工、总结验收等,他共编制12本设计方案、12本招标文件,还有实施方案,大约50万字。2014年,一个性能优良、疆内一流、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数字化校园建成。当年6月,作为中职学校的哈密职业技术学校成功升格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
“我深深地被刘副院长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刘娜说,在一次项目验收过程中,验收方要求把两年的项目内容通过拍照传上网进行审核,刘娜觉得验收人员肯定不会一张张看照片,所以简单地拍照了事。没想到刘志怀把上万张照片都审核了一遍,把要重拍的写了整整8张纸,刘志怀的认真劲让刘娜敬佩不已。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原来是一所中职学校,2014年升为高职,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就变得更高。为提高师资力量,刘志怀注重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学院信息网络中心等8名技术人员提高了专业水平。他还要求学院的所有援疆干部都要通过教课、示范、实操,把自己的技术、理念传给教师。他和援疆教师组建了10个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团队建设,为学校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和技术队伍。
“援疆干部要成为豫哈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刘志怀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刘志怀初到哈密职业技术学校时,学校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只有5名。他协调派出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免费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紧缺专业学历教师23名、工程硕士15名,捐赠高性能电脑10台,为学院和哈密市委组织部捐赠投影仪2套,几项费用合计约60万元;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河南理工大学函授站,并于2015年开始招生;邀请博士、教授来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开专题讲座、制作专题网站等。一次又一次河南兄弟院校热心、无私的帮助,无不凝聚着刘志怀的辛劳与付出。
此外,刘志怀还组织学校教师参与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组织建立了考核组成员库,用绩效考评的科学方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推行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制定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并带领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先后参与完成自治区科技援疆项目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10余篇。
“他回公寓经常已经凌晨了,几乎没有按时吃过一顿饭。有时候我们从工地回来,他又要赶回学院开会,就顺路买个馕。他尽心尽力援疆近10年,太不容易了。”2017年来到哈密,和刘志怀共事3年的河南理工大学援疆干部马光博士心疼地说。
参与建立新疆首个能源产业研究院
哈密地处新疆东部,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为填补哈密作为煤炭资源富集区却没有能源研究机构的空白,进一步推动哈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提高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科研水平,在刘志怀的努力下,河南理工大学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的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于2014年正式成立。研究院位于哈密工业园区北部新兴产业园,被列为河南援疆重点项目,得到河南援疆两期共4100万元的资金资助。
“能源产业研究院的建立,将有助于促进哈密矿山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与孵化,加强校企和产学研合作,提升产业持续发展能力,填补了哈密这一领域的空白。我平时忙于学院业务,研究院的工作多数都只能加班或者周末来开展。”刘志怀说,从项目选址、用地审批、项目可研、项目规划、图纸设计等一系列工作,都要与各个单位部门协商、沟通。
学院纪委副书记张晓晶说:“刘副院长以校为家,经常加班到夜里12点以后。周末大家都休息了,他去工地看项目实施情况,有时单位车不够用,他就自己打车去。”
三次援疆缘于那份不舍
刘志怀是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成长发展的见证者,也是缔造者。
“为什么会选择三次援疆?”
“因为哈密有我割舍不下的事业。学校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虽然2014年6月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挂牌了,但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毕竟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能源产业研究院正在建设中……就像养育了一个孩子,他羽翼未丰,我怎舍得离开呢?”说起自己三次援疆的始末,刘志怀有些动容。
自古“忠孝两难全”,为了工作,刘志怀对父母妻儿有深深的愧疚,母亲卧床不能自理,父亲有严重关节炎行动不方便,却还要照顾老伴,岳父岳母身体也不好,由妻子照顾。
三次援疆,刘志怀已经熟悉了哈密的一切,也已经把哈密作为了第二故乡。他说:“虽然常年离开父母家人,时常有思念亲人的痛苦,但看到学院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我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记者 高春 安艳)
援疆感言
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 刘志怀
2010年年底至今,我连续三次援疆,在哈密工作、生活了将近10年。从我内心来说,这是一种责任使然。
每到批次轮换时,是未尽的事业,是与新疆各族群众的深厚感情,让我再次选择克服困难、继续援疆,不断接受新挑战、开创新局面。有的项目是上一批未完成的,像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项目建设;有的项目虽然完成,但建成后需要时间才能发挥效益,比如数字化校园的应用、研究院的科学研究、人才培训、成果转化等。一想起这些,我就觉得有责任继续来这里继续工作。
很自豪,我能成为哈密稳定发展的建设者、见证者。这10年,我同本地的同事们一样,精准扶贫、结亲住户、教育培训,顾不上年迈的父母,顾不上体弱的家人,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抒发着建设者的情怀。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教育强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能在哈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添砖加瓦,能让孩子们在我们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我觉得自己没有白来。
2017年,我与库尔班大叔的曾外孙女、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读书的麦丽凯姆·麦提吐尔荪结成了亲戚。我两次远赴4000里外的南疆于田县、麦里凯姆家乡走访慰问,对新疆这块土地有了更多的了解、认识。新疆地大物博,新疆人民淳朴善良。有生之年,我能来到这里奉献,感觉非常幸福。
我深信,唯有心中坚定的恒久信念,才能让生命之花绚烂,这也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一句话,我带着一种责任心、使命感走到了现在。我很平凡,如果说有什么不同,我想也只是比别人多了一份坚守。